日前,《廣州日報》以《研究生就業難問題2013年顯得尤為突出》為題,報道了廣東省研究生普遍遭遇的就業難問題,文中被采訪對象一句“讀了7年書原來什么都不會”在令人感到陣陣涼意的同時,也值得仔細思考一番。 其實,研究生就業難并不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新現象,在前幾年的就業市場中這種情況已經有所顯現。“高不成、低不就”是許多HR對于碩士們的一致評價。一項調查也顯示,研究生就業壓力已經超過了本、專科生。可另一方面,2013年全國報考碩士研究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76萬人,考研熱度持續升溫。 一面是不太理想的就業環境,一面卻是絲毫不減的報考熱度,那么出現上海青浦區城管招工百余名碩士報考的報道就不足為奇了。究其原因,社會上長期以來形成的“學歷越高就業越好”的慣性思維恐怕首當其沖。大多數考研者認為,只有上了研究生才擁有不一樣的“起點”,才擁有拼殺就業市場的利器,才具備了在單位升遷發展的更大優勢。“研究生”的確被人們當作未來成功的重要砝碼。 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在迎合社會對學歷的需求,特別是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人才的需求”。在供需兩方面的助推下,研究生教育繼本科教育之后,顯現了“職業化”的趨向——即一切以就業為指導。在不少研究生院里,就業競爭取代了學術氣氛,拼湊論文取代了潛心研究,教學相長越來越敷衍了事,專業實習變成了就業“演習”……最終,碩士畢業生越來越多,而培養質量卻沒有同比例增長。 到了今天,研究生在就業市場所感受到的壓力或許并非壞事,這種壓力也應該為相關方面提個醒,研究生教育已經到了需要回歸本真的時候了。 對于大多數教育事業發達的國家來講,研究生教育是標準的學術研究教育,是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其首要功能是學術研究和創新訓練,培養“學術人才”。對于學生來講,研究生應該是對學術有著濃厚興趣和志向的本科生所選擇的深造方向;對于國家來講,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國家學術和科研的中堅力量的孵化機構。 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實際上,國家的各個領域都極其渴求一批頂尖人才來引領前進的方向。一個畢業生能否在就業市場拿到“瓷器活”,究其根本在于自己有沒有“金剛鉆”。簡單來說,我們的就業市場需要的不是一批與本科生、專科生搶飯碗的研究生,而是一批具備發展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潛質的研究生。 培養這樣的研究生,既是研究生教育應該“回歸”的方向,也是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人生道路的需要。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考選擇常見問題:如何看待依就業選專業
·2013高考志愿填報 專家盤點就業面寬專業
·“就業難” 為研究生教育提個醒
·山西人社部將針對高校畢業生舉辦網絡招聘
·職場也會有好朋友 教你七招建立職場友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