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5月26日專電(記者龐書緯)“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大學生本應朝氣蓬勃,然而最近這條流行于網上的“段子”,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掛在嘴邊。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查顯示,全國約有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就業、考研和人際關系,是困擾大學生的三大重要“心病”。 就業:貫穿大學生涯的“主題” “我差不多從進大學校門的第一天就開始焦慮就業,現在還差一個月就畢業了,工作還沒著落。”面對記者,就讀于青海大學的小伙子黃強一臉無奈。去年9月起,黃強和同學一道,將生活調整到了“求職模式”。“這大半年,每月開銷都在1500元以上,之前的積蓄都快花光了。”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小黃的期望值一天一天降低:去年10月,留西寧,每月2000元;今年1月,留西寧,每月1500元;4月,去哪都行,每月1500元;5月,有個工作就行…… 黃強的經歷絕非個案,據報道,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了空前的699萬人,比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人口還要多,因此2013年被眾多大學生戲稱為“最難就業年”,其中外語、法律、經濟、計算機、漢語言文學等專業就業尤其困難。 考研:提升自我還是逃避現實 就讀于青海民族大學的大三學生李莉,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就準備考研,已經堅持快一年了。“現在就業沒優勢,還是想考重點大學研究生。”李莉說。 在今年年初落幕的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報考人數超過180萬,創歷年之最。教育研究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本科畢業生讀研的首要原因是“就業前景好”,占34%,而“想做學術研究”的比例僅占9%。 在不久前共青團廣州市委、中山大學政務學院所做的一項抽樣調查中,有13.4%的碩士研究生認為自己“長期有較大壓力,至今感到焦慮等不良情緒,不能排解”。而在同一調查中,只有4.9%的大專生、6.2%的本科生和6.9%的博士生持類似觀點。 除就業等壓力外,研究生在校期間,基本都已接近婚育年齡,是否選擇在校期間結婚生子,成為了一個難題。“現在求職,已育比已婚有優勢,已婚比單身有優勢,可是讀研期間的經濟狀況和心理狀況,生個孩子確實太倉促。”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楊英說。 人際關系:同窗相處不易 今年以來,在多所高校相繼爆出同學間因瑣事不和,最終導致極端行為的惡性事件。據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咨詢與發展中心的調查顯示,對目前的在校大學生而言,除學業和就業外,人際關系已成為其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在該中心進行咨詢的學生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與室友、同學之間的關系有問題,個別甚至由于壓力過大出現了心理扭曲。 今年年初,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僅43%的學生認為室友關系“基本正常”,有36%的受訪者認為,成功標準單一化、拜金化是導致在校學生人際關系壓力增大的主因。據北京某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員廖女士介紹,家庭經濟狀況差異,已愈發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心病”。“最近兩三年,找我心理咨詢的學生中,抱怨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導致在同學中抬不起頭的、抱怨沒錢給女朋友買禮物的、抱怨沒錢和同學出去吃喝的至少占四分之一。有的甚至因為害怕被人看不起,不讓身在農村的父母來學校探望。”廖女士說。 廖女士認為,近年來學生人際關系、心理調控能力培養,一直是校園管理中的短板,導致學生心理抗壓能力普遍較弱,且虛榮心較重。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就業考研人際關系 成大學生三大“心病”
·高校畢業生該考研還是就業 關鍵看規劃
·山西高職生親近企業應對就業寒潮(圖)
·大學生求職詐騙案高發 河北警方發布預警
·羊城晚報:對虛浮的就業率不能無動于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