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學生奔波于各種校園招聘會。本報記者黃澄鋒攝 從東北到廣東一路求職無果 自稱只想找一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不介意工資很低 “我的要求非常低,甚至不給我工資都無所謂。我只想要一個機會,能讓我在這個崗位上學習,有成長的空間。”站在一群老板的面前,呂瑩極力推銷自己。她是東北電力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大四的學生,最近她特意趕到廣東,在一家培訓機構邊做義工邊求職。半年多來,為了找工作,她的足跡遍布長城內外,盡管想盡了各種辦法去找工作,但目前仍沒有結果。 呂瑩度過了一個非常不易的畢業季,她的經歷是眾多尋覓工作大學生的一個縮影。 盡管對廣東的夏天很不適應,但面對每一個人時,呂瑩都笑容燦爛,說話時眼睛常常瞇成了一條縫,結果被朋友們形象地叫做“福娃”。每天,她都主動地與前來學習的一些企業老板打交道,了解很多企業需求信息。“廣州的經歷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我了解到企業想要怎樣的大學生,這是我人生的加油站。” 過去半年多,呂瑩走遍了很多大城市,苦苦尋覓一份工作。聊到今年就業,她只說了兩個字:“很難。”即使2008年金融危機時,也沒有達到如今的苦難。 屢戰屢敗 “我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 從去年11月份開始,許多公司企業來到呂瑩所在的學校舉辦各種招聘會和宣講會,她開始忙著投簡歷。“校園里的招聘會,只要和我的專業有一點兒關系,都會去看一看。”具體參加過多少場招聘會,她也記不清了。呂瑩回憶,那段時間她一直在投簡歷,光做簡歷就花了不少錢。 盡管費盡心思做的簡歷投出了不少,但無一不是石沉大海。 她始終覺得,再好的簡歷也沒有辦法傳遞足夠的信息,來展現她自己的實力。 一直沒找到工作的呂瑩,為了參加3月份的國家電網招聘考試,在圖書館里沒日沒夜苦讀了幾個星期備考,但最終仍沒能通過考試。與此同時,各類校園招聘會也已基本結束。 無奈之下,呂瑩選擇了在求職網站上進行網投,“那段時間我投了五六十份簡歷,但有回應的很少,只有四五個。” 今年4月,呂瑩去北京參加了一次面試。但到了北京中關村后,呂瑩發現那是一份中學教輔書的編輯工作。“本來以為高中知識應該還可以應付,但去了以后發現,好難啊!” 呂瑩第二次面試的地點更遠,地點“都快到河南了”,可對方卻是一個制作木門的工廠。雖然她自己沒有做木門的經驗,但擁有CAD繪圖的基礎,本想著只要學一學,就能很快上手。但對方卻并不“待見”,“負責招聘的人說,如果只有這點基礎的話不行,他想要‘做木門的’!” 還有一次求職經歷讓呂瑩難忘。她看到路上張貼著一條招聘信息,她就過去應聘了。可那是在學校里負責接待和日常衛生的工作。“當時我有打算:做這份工作也好,但要有時間留給自己學習。”但這份工作沒有多少業余時間,因此沒有選擇留下。 呂瑩并不執著于自己的專業,只是覺得如今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少:“應該不會有就業機會給我。人家又不認識你,不會給你機會的。” 身邊人 30多個同學僅五六人就業 呂瑩所在的畢業班一共有30多位同學,現在僅有五六個人找到了工作,大部分同學選擇了讀研。 呂瑩得到過一次在大連的面試機會,對方是一家電器制造企業,她的母親替她投了簡歷。“說實話,父母挺為我著急的,媽媽和鄰居聊天時被問起:‘你女兒畢業了呀,在哪里工作?’,如果能給出一個好答案當然是比較有面子的事情。但我就說,我還是想找一份做著很快樂,能體現我個人價值的工作。” 4月份,呂瑩從東北跑到廣東來找工作,義無反顧地來到遠方。 “我比較能瞎折騰!工作沒找到,路費倒是花了不少啦。”然而并不是每一個同學都像她這樣奔走四方,“很多人就是‘挺著’,或者等家里幫忙吧。” 在廣州當義工的經歷讓呂瑩非常難忘。“每天都非常繁忙,連中午覺都睡不了,剛上床就被拽下來說,給新來的老師安排床位和午飯。雖然這種特別瑣碎的事都是我在負責,但是我特別開心。所以我逐漸有了這種想法,一定要找一份讓自己開心的工作,就算工資特別低也好……” 但是,“家長一定要你工作穩定,有固定的收入,看上去很安穩,比如公務員()和國企職員等。” 她承認,父母的意見會給她擇業造成一定的壓力,而她也曾經“開導”過她的父母。“我和他們說,工作以后是我自己做的,不能把你們的想法加在我身上。你們想的是安不安穩,有多少工資拿,但不會考慮我做工作是否痛苦。街上有那么多人,難道都是在大公司工作的嗎?” 呂瑩說,找工作最重要的是心態要好。她自認是同學中的“奇葩”,“最開始找不到工作的時候,我也比較糾結,但去北京和廣州找工作后,我發現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去不同的城市,見到不同的人,對我有很好的影響。” 目前,呂瑩已經回到學校,參加畢業典禮。未來,一切仍是未知。 專家建議 多留意“非通用平臺” 此前,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的階梯教室里曾展開了一場企業老板與大學生的對話。由順德一家書院組織的數十位企業老板、高管來到順德與學生們交流,對話的主題是“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大學生”。呂瑩也參加了這場對話。 經常給企業家培訓的教育專家李顯峰參與了這場大學生與老板們的對話。對于今年畢業生面臨的困難局面,李顯峰建議說,首先,大學生要了解社會需求,要知道自己想變成什么樣的人,要知道自己缺啥,然后補啥。如果有這種與企業家的對話機會就要想辦法參加,沒有的話就要自己去找。因為這是了解企業需要的重要渠道。 其次,大學生要改變思路,企業招聘的平臺并不是只有一個,是多個并存的。目前大學生都習慣去參加一些招聘會,因為大家都去,所以擁擠是必然的。在那樣短暫的情況下,大學生不可能讓企業充分了解。除了招聘會這個通用平臺外,還有非通用平臺。只要是在中國企業家出沒的地方,就有大學生與之對話的可能,問題是:大學生,你去了沒有?“我相信這個社會上不會有人拒絕人才、拒絕服務、拒絕奉獻。如果大學生有一顆奉獻的心,就有無窮的機會給你,讓你去捕捉、去認識。”很多企業老板都是從農村出來,有著刻苦奮斗的經歷,他們并不傲慢。只是他們太忙了,所以他們沒有時間接待你們。但在企業家出席的一些公共場合時,如果大學生有機會去做義工給他倒一杯水、要一張名片,企業家是一定會給的。因為企業老板用人最看重的并不是學歷,也不是專業,而是看這個人的基本素質夠不夠。(廣州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女大學生就業:讀研時結婚生子增競爭力
·高考畢業生暑期求職四處“碰壁” 難圓求職夢
·畢業生組團寫“求職心經” 自曝糗事總結教訓
·高校為刷高就業率出招 小超市“簽”20位畢業生
·女大學生千里南下半年找工難 班級僅五六人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