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題照:6月8日,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校區,大學生專場招聘會上,求職者在觀看招聘單位信息。由省教育廳主辦,面向廣大應屆生的專場招聘會在此舉行,眾多學子冒著高溫、頂著烈日前來尋找合適的職位。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程度甚于往年,699萬的高校畢業生創歷史新高,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用工需求降幅達3.6%,“結構性失衡”矛盾突出,被稱為“史上最難畢業季”。CFP供圖 6月29日,浙江工業大學舉行“2013年暑期勤工實習招聘會”,近150家企業進校園招聘600多個實習崗位,吸引了在杭高校的1000多名學子前來選崗應聘。施健學 攝
(工人日報)今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比去年多出19萬人。“沒有最難,只有更難”成為畢業生求職季無奈的感嘆。 因此,能找到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不僅被社會廣為關注,也成為高校畢業生們走向社會的第一考試…… 杜羽(碩士,漢語言文學):在心儀國企成功就業 險些被“關系”擠掉 空閑的周末,身在南方家鄉的杜羽總會架起畫架,畫上幾筆。她喜歡描摹向日葵,黃燦燦的,充滿朝氣,“我的心已經靜下來了。”此時,距離找工作遭遇“變故”已過去快3個月了。 在一家外企工作3年之后,杜羽成為北京某高校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對于讀研,她沒有過多的想法,而是否會繼續留在北京也隨著“年紀漸長”和“心理狀態”的改變產生了變化,“一切都要看工作的平臺和機遇”。家鄉在廣東某市的她,對二三線城市并不排斥。 2012年9月,一年一度的就業季來臨,杜羽加入到求職大軍之中。彼時,誰都沒有預料到這會是“史上最難就業季”,近700萬應屆生蜂擁爭取有限崗位。 當年10月,杜羽如今所在的這家廣東國企開始在北京、上海、武漢以及廣東等地進行校園招聘。在上千人的競爭中,她順利通過網申、筆試,進入面試名單。杜羽記得很清楚,第一輪面試時,有好幾頁紙的名單,經過三輪的層層篩選,最終只剩下11人。而這才是招聘的一半進程,接下來還有見面會和實習期。 進入12月,北方的冬天變得格外寒冷。包括杜羽在內的11人,被接到該國企的某分公司,這里也是杜羽的家鄉,氣候溫和,珠江貫穿全境。見面會之后,有7人簽了兩個月的實習合同。 今年4月5日,該公司正式確定錄取杜羽,并簽訂了三方協議。“歷時半年多,一顆心終于踏實了。”那種輕松感杜羽似乎還能體會到。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在一個月后發生。 5月17日下午3時,杜羽突然接到了電話“我們不能錄取你了”,對方給出的理由是“專業不對口”。這一“變故”讓她非常不理解,她隨即撥通了部門領導和人力資源總監的電話,在陳述了3點理由后,總經理最終同意再給她一次面試的機會。 杜羽很清楚,她沒有任何退路了。下午5時訂機票,9時上飛機,直到深夜2時多,杜羽才趕回家鄉,“不敢告訴父母,母親身體不好,怕他們擔心”。 僅僅一天時間內,杜羽做了精心的準備,對單位領導的工作方法、個人喜好、面試目的等都做了研究。面試后的第3天,正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杜羽接到電話,得知“書記已經點頭同意了”,只是工作部門從“一個掙錢的換到了花錢的”。為了確保簽約,杜羽又匆匆趕回家鄉,“不停地奔走在路上,一下子瘦了5公斤”。 事后,杜羽才知道自己遭遇了“拼爹游戲”,之前所在的崗位已經被人“頂替”,而這個“頂替者”是當地政府一領導的子女。所謂“關系”,成為杜羽在求職“變故”中繞不過去的因素。 在一份針對“最難就業年”進行的調查問卷中,約有21.5%的受訪學生承認自己為求職動用過“關系”。此外,還有21.5%學生因為“關系”、性別、戶口等因素,在求職時有“被擠掉”的經歷。 杜羽險些成為因為“關系”而“被擠掉”的一員,她自嘲道,“誰叫咱沒有爹可以拼呢?” 方澤巍(碩士,車輛工程):在深圳一家合資企業就業 留京不是“必選套餐” “不喝了,明天一早還有面試。”2012年12月13日,方澤巍在生日聚餐上婉拒了朋友的勸酒。由于正在找工作,他不得不更謹慎一些。 25歲的方澤巍是北京一所985院校機械與車輛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對于求職,他的目標就是:北京、解決戶口、專業基本對口。 “這并不簡單,特別是戶口。”在北京生活了兩年的方澤巍說。事實也是如此,據統計顯示,2013年包括8.4萬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多達22.9萬人,但給予應屆畢業生的留京指標只有約1萬個。 今年9月,方澤巍開始關注各類招聘網站和參加校園宣講會,“只投在北京的國企和央企。”當然,大多沒有回音。 國慶節之后,方澤巍坐了3小時的車,奔赴某國企參加了人生的第一次求職面試,“一上來就是每組20人的無領導小組討論。”還沒感覺到就業壓力的他在接到第二輪通知后卻謝絕了,因為單位“在順義,太遠”。 時間在流逝,隨著校園招聘“金九銀十”的到來,方澤巍覓到了心儀的崗位。通過招聘會上投遞簡歷,他參加了一家知名外企的一次筆試和兩次面試,并獲得了口頭聘用承諾。 “解決戶口,福利待遇好,發展空間大”,方澤巍感到非常滿意,甚至還請室友吃了頓飯以提前慶祝。然而,在長達一個月的等待后,他卻被告知取消聘用,理由是“因今年行業形勢不好,不需要招聘那么多人”。聽到這消息,方澤巍“心里拔涼拔涼的,感覺被忽悠了”。 隨著身邊的同學陸續找到工作,方澤巍一時間感覺到了危機,“錯誤估計了形勢,態度不夠端正。”11月以后,原本只投北京單位的他開始像大多數人一樣“海投”,擴大求職范圍。 “沒想過留京到底為什么,只是大家都這么說,也就隨大流了。”對于求職初設定的目標,已經在深圳安定下來的他覺得當時有些盲目。 正在焦頭爛額之際,留京計劃又冒出了一絲光亮,“待遇好、工作地點在鳥巢附近”。接到一家央企面試通知的方澤巍非常激動,“但是一到那就愣住了,100多號人,5個清華、2個海歸、3個有相關工作經驗”。“競爭太激烈,算了吧。”頓感壓力的他不得不安慰自己。然而,第二輪通知卻意外來了,“當時真的高興壞了。”他急急忙忙做了一些應聘準備后,參加了第二輪考試,“只有20來人了,自信心一下子就有了”。隨后,方澤巍如愿進到只剩6個人的第三輪考試。 隨著一輪輪的推進,正當方澤巍感覺“快差不多了”之際,卻止步于第四輪。頹然敗下陣來讓他非常泄氣,“有段時間總是去操場靜一靜,才能說服自己繼續找工作”。 12月下旬,方澤巍通過校園招聘接到了深圳一家合資企業的面試通知,他沒有再堅持“留在北京”的想法。憑著自身實力和多次應聘的經歷,通過一次筆試、一次人事面試和一次技術面試后,“去南方”成了他最后的決定。 “不是說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嗎?”走在深圳的街頭,方澤巍很慶幸能找到工作,“就業有很大的偶然性,留京不是畢業的‘必選套餐’,適時調整也會挺不錯的。” 吳寧浩(碩士,行政管理):未就業并選擇延期畢業 希望在一次“群面”后落空 “你想好了?”4月20日,吳寧浩到學院遞交了延期畢業審批表,“當時,包括我父母、導師在內的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 “沒找到工作,再等一年唄。”吳寧浩很坦然地說。延期畢業審批表,這張本來是給論文未完成或學分未修滿等學生發出的“通知書”,此刻卻攥在這位畢業生手中。“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慎重考慮之下還是決定‘曲線’就業。”吳寧浩鄭重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重點院校與專業、不錯的實習與實踐經歷、還有別人眼中的性別優勢,換在一年前,這位25歲的小伙子不會想到找不到工作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在今年的699萬求職者中,吳寧浩成了“不太順利”中的一員。 “沒放在心上”是吳寧浩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翻開求職記事本,吳寧浩的第一次記錄是在2012年5月。“聽師兄師姐做求職報告,像我們這樣的,應該不會差到哪兒去。”性格比較沉穩的他,將外資、合資等企業劃在了目標范圍外,“最想去的就是傳統單位,工作地點在北京。” 吳寧浩的目標符合許多在校大學生的求職期待。中華英才網發布的數據也顯示,有超過50%的在校大學生期望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單位。 將第一批較早開始校園招聘的企業“錯過”后,吳寧浩在10月開始制作求職簡歷并投遞。“十一”期間接到一家事業單位面試通知的他,不緊不慢地回到北京,“什么材料都沒準備,只是想練一下”。 此后,吳寧浩像大多數求職者一樣重復著投簡歷、等通知等一系列流程,但已對就業形勢有所耳聞的他雖然是有些緊張了,但還是只投特別中意的單位。 11月初,憑著不錯的求職“硬件”,吳寧浩參加了5家單位的招聘考試,“基本都過了筆試,進了面試,但之后就沒有消息了。” 年前落實工作的愿望在最后一次“群面”后落空了,“記得很清楚,那天下大雪了。來年再戰吧,年后的機會也不少。” 再回到北京已是2月末,坐在宿舍的吳寧浩感覺“掰著手指頭都能慢慢數出離畢業的天數了,但著急也沒用,還是淡定地找吧。”年后每次參加招聘考試,吳寧浩總還能見到“那一小撥兒熟悉的面孔”,“名校畢業、天花亂墜的經驗、沉穩大氣的態度”,擁擠在金字塔尖的他們很難再降低自己的要求,“這也說明今年確實是不太容易就業的一年。” 浙江的一家國企是唯一一家向吳寧浩伸出橄欖枝的企業,然而在一周的實習后,他還是回到了北京,一直沒離開過北方的他直言,“待遇很好,但是生活不習慣”。 2013年4月,吳寧浩與室友聚了新年來的第一次餐,一群年輕人都感嘆“找工作并不難,但找好工作難”。沒多久,本來只是“星星之火”的延期畢業計劃在他心里“燎原”了。在征得父母和導師的同意后,吳寧浩辦理了延期畢業手續,暫時也不用擔心戶籍會被遷回家了。 “一個師姐也因為沒找到稱心的工作延畢了一年,但運氣不好又趕上了今年糟糕的就業形勢,最后去了一家私企。”在吳寧浩看來,雖然這樣有風險,但第一份工作還是不能太隨便地找碗“下飯菜”,工作平臺和發展空間很重要。 8月的北京,吳寧浩拿出一份《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寫寫畫畫,“很多單位都會考公務員()這些題,還是為今年找工作提前準備著吧。”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公司招聘竟要填IQ 專家:對正常人測IQ太外行
·文學碩士講述求職路:險些被“關系”擠掉
·江西助大學生就業 提供1萬個公益性崗位
·2012 “海歸”就業報告:80后占八成 未婚占八成
·生科院本科生考研率高 源于就業形勢嚴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