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高校畢業慶典活動的陸續開展,2014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然而,在實際的求職過程中,畢業生依舊遇到了戶口、畢業院校、性別等方面的就業“攔路虎”。 在北京,外地生源與北京生源的畢業生在求職中僅因為戶口不同就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面對一些企業和單位,特別是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條件里明文規定的“限京內生源”,不禁讓外地生源的畢業生感到“無語”。 “凡是來學校開宣講會的銀行我都去面試了,甚至還跑到其他學校去趕場,可是從未收到進入下一輪的面試通知”,2014級人民大學經濟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李娟(化名)告訴筆者。然而與她同班的劉雨(化名)卻有著另一番待遇,“因為有北京戶口,她基本上都能進下一輪面試,而且我們班所有去面試的女生就她一個人能進下一輪,也就她一個人有北京戶口”。 而“第一學歷”(本科畢業院校)同樣是招聘單位篩選人時秘而不宣的重要“標準”。韓陽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專業,早早就與北京一家事業單位簽訂了三方協議。“之前沒覺得本科是‘985’有什么優勢,但在求職過程還是有深有體會的,我研究生同學里邊本科是‘985’院校畢業的還真是基本都簽的比較早。”他說。 在求職過程中,性別歧視較為突出,女生工作更不好找。本碩都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 招生辦)的小群同學對此深有感觸,“找份靠譜的工作,真心不容易;女生想找份好工作,更不容易。” 求職之初,學行政管理專業的她就將求職目標定為高校輔導員,“武漢高校多,女生進高校又比較輕松,輔導員也比較適合女生”,然而小群未能如愿,她納悶自己并不比男生差,但就是當不了高校輔導員,“華中農業大學(招生辦)一共招8個輔導員,我一路過關斬將到最后一輪,最后卻招了6個男生,我落選了。武漢另一所一本院校在招聘條件里沒說不招女生,我進到最后一輪他們最后卻全錄取的男生。” 面對近年逐漸增加的就業壓力以及“好工作”僧多粥少的局面,雇主自然而然的成了求職過程中“強勢”的一方。一家私企的人事部門負責人告訴筆者,“招人是綜合考慮后,選擇最合適的人選。考慮應聘者的性別也好、學校也好,這些都是企業招聘時的理性選擇,我們也得考慮招聘新人的成本。” (實習生甘皙 蘭德華) (工人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海南儋州面向全國招聘95名高中教師 歷史教師7名
·高校畢業生面臨三大就業“攔路虎”
·江蘇41%研究生23%本科生在南京就業
·華南理工大學向海內外招聘科學家和生物醫藥項
·職場上一個人情商高的十種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