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在挑戰(zhàn)中前行 新華網昆明10月2日電 (記者楊躍萍)稅忠明已有20年的教齡。但在上課教學時,他并不覺得輕松,壓力來自與學生們的語言溝通。 已到中年的稅忠明是漢族老師,任教的云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鄭格如小學,位于距離縣城10多公里的一個苗族村寨。全校包括學前班在內的5個班級100名學生中,僅有一名是漢族,其余都是苗族。 “孩子們剛入學時,大部分不會講漢話,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入學的名字,喊一個學生一群孩子都會答應,師生間的溝通得經過幾個月的磨合。”稅忠明說。 稅忠明一年前從鄉(xiāng)鎮(zhèn)中心學校調到鄭格如村小。剛開始上課時,他請能講漢語的少數幾名學生給他“傳話”。 云南省擁有25個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全省有22個民族使用著26種語言。調查顯示,云南省1500多萬少數民族人口中,約有650萬人口的地區(qū)不通或基本不通漢語。 “在這些地區(qū)必須開展雙語教育,否則教育質量難以提高。”云南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處長徐忠祥說,“雙語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同時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質量,加快人才培養(yǎng)。” 近年,云南省先后編譯出版了14個民族18個文種500多本漢語文與少數民族文字相對照的學前和小學教材,免費發(fā)放給接受雙語教育的學生。 與地處苗族村寨的鄭格如小學不同,位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區(qū)域的白龍?zhí)缎W雙語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是如何讓更多的學生掌握和了解納西族母語及傳統(tǒng)文化。 麗江古城及周邊是納西族聚居區(qū)。隨著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有調查顯示,當地年齡越小的納西人會說本民族母語的越少。 白龍?zhí)缎W在教學中,利用朗朗上口、悅耳動聽的納西語童謠,吸引納西族學生學習母語和當地古老的東巴文化。帶著濃濃鄉(xiāng)音的白龍?zhí)缎W教師和順林介紹,不少學生唱著童謠學會了納西話,在她教過的3個三年級班級中,會說納西話的學生比例由原來的1/3提高到2/3,“在我們家鄉(xiāng)讓納西族母語充滿活力,教育工作者也能盡一份力。” 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研究員祁德川認為,隨著跨地區(qū)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少數民族地區(qū)語言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有效的雙語教育使少數民族學生既懂本民族語,也能熟練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盡管如此,目前雙語教育仍面臨著師資不足的瓶頸。教育部()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強介紹,全國少數民族地區(qū)接受雙語教育學生約500萬,而從事雙語教育的教師有20多萬,合格的雙語師資嚴重短缺。 在鄭格如小學,共有6名教師,其中僅一位苗族,其余是漢族。“雖然漢族老師也能說一些日常的苗語,但與苗族文化相關的地方課程還是得由苗族老師承擔。”稅忠明說。 據悉,結合教學計劃,云南省近年對全省約1萬名雙語教師進行了輪訓。 “這幾年,當地少數民族學生考上大學的還不少。”稅忠明期待著,“等他們有機會走上講臺,應該會成長為優(yōu)秀的雙語教師。” (新華網 楊躍萍)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在挑戰(zhàn)中前行
·雙語:單身也可以單出五花八門的狀態(tài) 你是哪種
·46名北京援疆教師抵和田 推進中小學雙語教學
·雙語:Hello Kitty40周年 風靡世界原因何在
·雙語:花30秒時間做30件“改變世界”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