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我們以“變”和“愛”兩個主題詞來展望海歸的2014。回顧這一年30多期的報道,我們發現“80后”、“90后”的青年海歸已經悄然成為了許多故事的主角。《中國海歸發展報告》主編王輝耀把他們稱作“新生代海歸”。2008年以來,新生代海歸群體不斷壯大,已達百萬之眾。成長中的他們不容小覷。 成長中的新特征 新生代海歸在國外的所學、所見、所想以及回國后面對的經濟環境都與老一代海歸不同。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呈現出新的特征。 A 創業意愿強烈 新生代海歸的創業意愿更加強烈。 與老一代技術型海歸創業需從頭摸索企業管理不同,新生代海歸學習經管與金融專業較多,“80后”、“90后“”海歸創業團隊成員往往已經掌握了國外成熟的商業模式。在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背景下,新生代海歸創業意愿不斷增強。 2014年初,湖南省委發布了關于新生代海歸就業創業的調研報告。數據顯示,新生代海歸創業人數遠高于就業人數,僅有26.5%的人選擇就業,44.1%的人選擇創業,23.5%的人則同時具有就業創業經歷。2014年底,深圳市僑辦僑聯海歸項目課題調研組對深圳海歸創業、就業情況的調查數據顯示,88.37%的海歸有比較強烈的創業意愿,六成海歸計劃在深圳創業5年以上。 創業對于新生代海歸,不僅是為了求得物質上的滿足,更多是一種對夢想的追求。在一家大型電子商務公司從事投資工作的留英海歸郭奇有著自己的創業計劃。根據市場調查,他決定籌備創建絲襪品牌。他說:“我之所以創業是希望實現個人最大價值。我夢想擁有自己的寫字樓、學校、醫院和養老院。創業是我夢想的開端。” 新生代海歸創業趨于理性,愿意為了創業夢而蟄伏幾年。留學(課程)加拿大的北京人王超在創業前做了多年的投行業務。談及創業,他說:“我有一個自己獨立創業的夢想,幾年的工作讓我對于企業運營與風險有了較清晰的了解。”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熱潮正在興起,而新生代海歸必將成為其中的生力軍。 B 勇擔社會責任 面對日新月異的祖國,新生代海歸繼承了老一代海歸“留學報國”的思想,在關心國家建設發展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許多海歸在國外都親身體驗過國外的公益活動或環保活動。每個人都要盡自己所能為社會做貢獻的理念已經內化于他們心中。中國公益、環保事業的發展還很不成熟。這些海歸就將“社會企業”等國外先進理念介紹到國內,并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活動和公益事業當中來。 無論是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主要創始人田惠萍,還是漳州的翻譯志愿群體和湖南海歸協會舉辦的“千人海歸拾起美麗湘江”活動,都說明公益和環保已經融入新生代海歸的生活中,成為了這一群體最美麗的標簽。 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不僅是新生代海歸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已經融入到他們的創業就業之中。在上海寶碳新動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偉卿看來,她的歸國創業項目實現了創業與履行社會責任的完美對接。“新生代海歸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我們把低碳的價值理念植入公司,為人類生存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奉獻。”朱偉卿認為,社會責任感是她在國外學到的十分重要的一點。 此外,新生代海歸還希望能承擔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責任。嵐山社會基金創始人肖晗就談到:“除了產品外,我們更要輸出一些文化上的東西,這些東西更需要了解東西方文化的人去做。” C 從業領域較新 新生代海歸在創業就業領域上呈現出向新興產業傾斜的現象。《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顯示,近三成海歸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就業,而在創業上,13.3%的海歸選擇了文化創意產業。這種改變得益于這些新興產業在中國經濟中地位的提升。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政府為海歸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完善。“80后”、“90后”新生代海歸的創業就業環境越來越好。在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20周年座談會上,記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地實際掛牌并能保持正常運轉的各級各類留學人員創業園總數為261家各地留學人員創業園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提供落地、政策、政務、商業、市場、融資等創業支持的基礎服務體系。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編王鶴霖表示:“在就業創業領域的選擇上,海歸可以整合國內外資源,投入到教育、文化及第三產業服務業中,借鑒國外成熟的商業模式,引領國內相關產業實現國際化。” 在北京國際設計周、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等文化創意產業盛會上,一批海歸已經嶄露頭角。例如,北京國際設計周大柵欄改造項目中,海歸設計師張珂的作品就廣受好評。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新生代海歸在新領域的探索將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挑戰中的新煩惱 新生代海歸的成長也伴隨著煩惱。日益龐大的新生代海歸群體也面臨諸多挑戰…… A 就業競爭激烈 對于新生代海歸來說,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已經成為“新常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發達國家就業形勢嚴峻,而中國經濟仍保持了高速發展,機會更多,因此留學歸國人數近幾年增長迅速。2008年到2013年短短6年間,共計112萬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占改革開放35年來留學人員總數的1/3。這112萬人中,大部分為新生代海歸。 近幾年全國就業市場“僧多粥少”的大環境是新生代海歸就業難的外部原因。2014年,“最大回國潮”遭遇“最難就業季”,近40萬海歸與750萬國內應屆畢業生展開競爭。部分海歸由于語言優勢不明顯、薪資期待高等原因,在與國內學生競爭時反而并不受青睞。 此外,新生代海歸在所學專業、就業領域和就業城市上的扎堆現象則是加劇競爭的內部原因。這就造成海歸不僅要與國內畢業生競爭,海歸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升級。如果說與國內學生相比,跨文化經歷、國際化視野是海歸優勢的話,海歸之間競爭則使大家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破解這一難題,一方面需要海歸繼續加強自身在語言、國際化視野上的優勢,另一方面也需要海歸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培育差異化能力,使自己在同質化競爭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B 期待政策扶持 2014年,新生代海歸回國人數持續走高,新生代海歸彰顯年輕、開放、自由特點的同時也面臨著就業難、婚戀難、戶口問題等諸多方面的陣痛,而國家政策的缺失也令其陷入困惑之境。 事實上,近些年國家層面出臺了“青年千人計劃”等一系列專門針對新生代海歸政策。但是相比高層次海歸人才,專門針對新生代海歸的政策仍然短缺。 高層次海歸人才回國辦理學歷認定、戶口證明的手續時享有綠色通道,新生代海歸則無法享受此類政策。而對于創業的新生代海歸,盡管很多地方政府為留學人員建立了創業園,但是對產業規模、資金技術的高標準要求,使流行“微創業”的新生代海歸望而卻步。 此外,由于新生代海歸出國前還是學生,欠缺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經驗,即使有相關政策出臺,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據調查,大多數新生代海歸不知向哪個部門、從何處詢問或查找有關海歸就業創業的政策。 因此,有關部門要打造政策洼地,促進新生代海歸就業創業。一方面,要將已有海外人才政策擴大普惠到新生代海歸。另一方面,要針對新生代海歸的新需求,出臺新的支持政策。此外,政府要鼓勵新生代海歸社團組織發展并與其積極溝通,使其成為為新生代海歸普及政策和傾聽其需求的交流平臺。 C 情場頗不得意 啟德教育《2014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已經結婚并生子的海歸只有12.7%,單身海歸高達58%。新生代海歸仍面臨職場步步高升,家里冷冷清清的境況。 盡管近幾年海歸趨于年輕化,但海歸的年齡在國內已經接近大齡青年。對女海歸來說,尤其如此。近年來,婚戀網站紛紛推出海歸專區,海歸主題相親會層出不窮,海歸嘉賓的身影甚至也頻頻出現在各大相親類電視節目中。這都顯示海歸婚戀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大部分新生代海歸學成歸來后,就一門心思撲在了事業上,而忽視了自己的婚姻問題。此外,在職場打拼的海歸工作壓力大,生活方式單一,也導致海歸在婚戀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參加相親活動,也往往心不在焉,疲于應付。 此外,留學經歷有時也成為新生代海歸尋找愛情的一個牽絆。一方面,有些海歸與沒有留學背景的異性交往會出現會因價值觀、世界觀不同而交流不暢的問題,希望另一半也是海歸。另一方面,“海歸男不愛海歸女”的問題也很突出,高學歷的海歸女往往讓海歸男望而卻步。 眼下春節相親熱潮又將到來,海歸不妨暫時放下工作,多參加一些交友活動。在尋找另一半的過程中,海歸要調整心態,悉心尋找,變情場失意為得意。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新生代海歸在成長:創業意愿強 青睞新興產業
·韓國媽媽是如何把孩子送入世界名校?
·"80后"海歸京郊當農民 從種到收全程直播
·英國牛津劍橋大學文憑“溢價” 等于7600英鎊
·中國高校將為老撾金融系統做漢語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