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廣州幾乎全城中小學家長都收到了學校的“緊急call”,要求家長們更改確認好“全國中小學生學籍基礎信息確認表”,聲稱這關乎孩子今后的讀書問題,并被告知“若不來后果自負”。該表填寫說明還要求家長下載“教育技術服務平臺”手機APP,通過該平臺拍照上傳此表。由于該確認表印有孩子與家庭的詳細信息,包括父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部分家長擔心信息上傳到該平臺后會有泄露的風險。據了解,該平臺由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屬天天艾米(北京)網絡有限公司開發,僅限于對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技術支持服務。 (9月22日《新快報》) 隱私安全是“互聯網+教育”應有之義 在“互聯網+”時代,學校對學生學籍等實行信息化管理,是大勢所趨,理應得到家長的積極響應。然而,給“教育技術服務平臺”上傳相關個人信息,家長擔憂自己和孩子的隱私安全,也并非小題大做。事實上,學生和家長個人信息被泄露事件,在各地時有發生。更何況,廣州一些學校的教師表示“軟件系統不是很穩定”,這更加劇了家長的憂慮:上傳個人信息,能保證隱私安全嗎? 5月20日,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我國高校或成為信息安全泄漏的重災區。高校網站漏洞多達3495個,涉及高校網站1088個,導致837萬以上的教職員工及學生個人信息泄漏。這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問題是,高校成為信息安全泄漏的重災區,中小學校的“教育技術服務平臺”能幸免嗎?顯然,“軟件系統不是很穩定”,已經表明其存在技術漏洞,面臨著個人信息泄露的高危風險。 此前,中消協發布《2014年度消費者個人信息網絡安全報告》,結果顯示約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過去一年里遭遇過個人信息被泄露等現象。如果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不知多少人利益受損。可見,在“互聯網+”時代,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應成為首要前提,教育部門和學校,也不能獨善其身。 可見,保護學生隱私安全,應是“互聯網+教育”題中之義。具備高度信息安全意識和有效的安全措施,被視作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而法律則是打擊信息領域犯罪,維護個人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首先要提高技術手段,完善“教育技術服務平臺”等信息管理系統。堵住人為漏洞可采用管理制度,而堵住技術本身的漏洞,這就要求平臺的開發者,要不斷完善系統安全設備的性能,強化應用數據的存取和審計功能,確保系統中的個人信息,得到更加穩妥的安全技術防護。除了技術層面的努力,也離不開國家有關部門對隱私保護相關法律的推進和對信息安全的有力監管,更離不開對隱私權的充分尊重和重新定義。 汪昌蓮 信息安全不能僅僅依賴平臺加密 從130萬考研(課程)用戶報名數據泄露到12306網站中招,從攜程信息安全門到小米數據庫中招,近日,又有多款蘋果APP遭惡意代碼感染,存在泄露個人隱私危險,受影響的用戶可能超過1億。近年來,互聯網用戶數據泄露事件頻發,學生家長們對App上傳學生信息,有信息泄露風險的擔心自然不無道理。 我國個人信息安全缺乏有效保護,一方面是因為相關立法滯后,沒有過硬的保護措施和管控制度。另一方面,在社會經濟生活各領域,公民個人信息被過濫使用。因此維護個人信息安全,要疏堵兼施,加法減法并用,方可奏效。 立專法保護個人信息很有必要。立法保護個人信息,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組織制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規和標準。而在我國,雖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規和近200部規章涉及個人信息保護,但這些法律法規條例零散、抽象,在現實中普遍缺乏可操作性。泄露個人信息的單位應該負什么責任,個人信息與隱私的界定,由于“漏洞”造成的信息外泄誰來負責,都缺乏權威解釋。在司法實踐中,明顯力道不足。打好法律的補丁,是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的基礎。 要大幅降低公民信息被濫用的狀況。根據2004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有五種情形公民應當出示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辦理常住戶口登記項目變更;兵役登記;婚姻登記、收養登記;申請辦理出境手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的其他情形。強調的是“出示”,并不是“溜號”,而實際上,連去商場辦會員卡,都需要填寫身份證號。其實,作為商場,既沒有知曉身份證號的權力,也沒有這個必要。公民信息運用的過多過濫,給不法分子留下了可鉆的“漏洞”。 盡管廣州市教育部門解釋,此次數據核查主要是通過及時修改和更新相關信息,提高學生學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方便學生轉學、升學時學籍轉接。為確保上傳數據不會泄露學生隱私,該平臺軟件采取了多項措施保障信息安全,不保存任何確認表照片信息,在確認表照片傳輸和存儲過程中都采取了加密方式等,家長們仍然有些將信將疑。要扭轉一涉及個人信息便“心驚驚”,改革公民個人信息使用體系很有必要。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知己知彼 美國MBA獎學金頒發標準大揭秘
·成都高三學子獲國際地理奧賽銅牌
·中國成功發射第四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
·學籍信息上傳網絡 隱私安全應該如何保障?
·寒窗苦讀十余載 一時貪念鑄大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