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據來源的可靠性是教育決策的根本 隨著實證研究方法在人文社科領域的推廣,越來越多教育學科的學者和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開始采用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用數據描述和解釋教育中的問題或現象,發現其背后的本質規律,進而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判,是數據分析在教育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實現路徑。 質化研究范式側重于通過歸納、生成假設和理論探究的模式獲得知識,通常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創新思維和較高的理論素養,研究者往往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用思辨的方法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受研究者的個人主觀影響頗深。相對而言,在量化研究范式中,由于數據挖掘技術的原理和方法已在數理統計學得到推導和證明,因而只要研究者所采集的數據可靠,所選擇的處理方法得當,所采用的數據分析技術合理,就可較為容易地從大量的數據資料中概括出蘊含在其背后的本質規律。可見,數據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關鍵依靠的是數據來源的可靠性、處理過程的科學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合理性。然而,在這些環節中,數據來源可以說是整個數據分析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源頭”問題,因為數據不僅是分析的“素材”之源,也是課題研究的關鍵對象,數據來源的可得性和可靠性是研究過程的根本保障和立題之本。 通常在定量研究過程中,大多數學者采集數據的渠道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依靠某項課題的研究團隊,或者是研究者個體通過發放問卷、訪談或實驗等途徑獲得,此類屬于一手數據;第二種則是依靠政府部門或相關組織機構得到或提供的現有統計,通常屬于二手數據。二手數據的獲取通常包括三種形式:一是以出版資料或數據庫形式存在的,如國內外政府部門或組織機構的官方統計數據,國際上有OECD組織官網、世界銀行官網中與教育相關的統計數據,各國教育部網站的相關統計等,國內有國家統計局官網統計、《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以及相關的網絡數據庫等;二是專業數據服務機構提供的二手數據,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每年連續開展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麥可思研究院定期公布的年度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等;三是從組織或機構自身得到的內部數據,如某高校內部在經費收支、教師結構、生源狀況等方面做的統計等。 總體來說,無論是一手數據還是二手數據都有優點和劣勢,如一手數據與研究問題的相關性和針對性都更強,且時效性極高,缺點是獲取的成本相對較高,數據采集的時間也較長;二手數據則相反,成本較低、獲取容易且速度較快,但缺點也在于與當前研究問題的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出入,時效性也普遍較低。 此外,在數據采集的過程中,還需特別注意的是,通過發放問卷等形式獲取的一手數據,對于問卷設計的科學性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在預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信效度的檢驗才可大規模地開展調查,同時,問卷發放樣本對象的代表性及樣本量的大小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的研究結論。因此,在沒有特定“命題”要求的前提下,部分教育學科的研究者在做研究時,已較多注重參考以出版資料或數據庫形式存在的,或是專業數據服務機構提供的二手數據,這樣既可以規避一手數據采集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風險,又可以容易、快速地獲取相關的數據統計。 (光明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奧巴馬要給公立學校孩子減負 減少考試數量
·北大成立全球青年創新創業聯盟
·數據來源的可靠性是教育決策的根本
·中國超八成高校已開設創新創業課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為軍地培養消防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