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異地高考()政策陸續出臺之后,教育部()鎖定高考改革的下一個目標——自主招生。 教育部近日召開了一場名為“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包括北大、清華、南開、中國地質大學(招生辦)在內的90所試點高校的相關負責人都參加了是次會議。 此前,教育部于4月1日頒布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高考、試點高校考核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等多位一體的高校人才選拔綜合評價體系”。 中國部分高校自2003年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迄今已有10年。據教育部統計數字顯示,截至去年試點院校已達90所,實際錄取考生10.7萬人。然而轟轟烈烈的高校“自主招生”背后,也隱憂漸顯。 “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出席上述會議的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坦言。而據本報記者了解,杜本人也是教育部內牽頭高考改革方案設計的主要負責人。 據參加會議的教育部人士透露,針對自主招生中存在的問題,教育部正在醞釀建立由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成績、綜合評價三位一體的選拔人才方式。目前部里正組織人調查研究“三位一體”的選拔方式,“今年一定會出臺一個進一步規范自主招生行為的意見”。 淪為“小高考”? “自主招生實行了一段時間,好處很明顯,給一些有特點的孩子打開了一扇門,尤其是那些‘偏才’、‘怪才’,不過也給學生們造成了額外的負擔。”華東地區一所知名中學的分管招生的副校長表示。他所在的學校是當地的百年名校,也被列入北大、清華的“校長實名推薦制”名單。 據他介紹,往年高校自主招生階段多安排在2、3月份,有意報考的學生們往往從春節前就考試準備,上網查往年試題,找考上學校的師兄師姐打聽,“什么辦法都試出來了,打亂了學校的教學秩序。” 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一般是這樣的流程:高校或者高校聯盟(“北約”、“華約”、“卓越”聯盟)組織筆試、面試。成績合格者,還必須參加當年的高考,在高考錄取時獲得一定分數的優惠。 “招生對象,主要招收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談及這項改革的初衷時,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 然而,近年來,隨著自主招生逐漸鋪開,卻逐漸演變為提前進行的一次高考。以北京大學此前執行的自主招生為例,其筆試科目均為五門,理科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文科是語文、數學、英語、歷史、政治。每門課程均為100分,總分1000分。 “當時我們都管這個叫‘千分考’,基本上涵蓋了學生高中所學的課程,考察范圍跟正規高考也沒有太大的差別。”上述華南地區一所知名中學分管招生的副校長表示。 考試時間則比高考更為緊張。 此前國內另一所“超一流”名校清華的自主招生考試,也要考5分課程,考試時間則從上午8:30開始,一直持續到晚上8:00,每個科目間僅休息一個小時。由于考試時間過長,很多考生都自備早晚餐。 “那真是迎著朝陽進考場,頂著星星出考場,辛苦得很。”上述校長苦笑著說。 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相關人士也明確表示,“自主招生不是你考一次我再考一次,兩個成績一疊加再錄取,千萬不要做成第二個小高考,不能搞得學生很累,負擔很重。” 而實際上,由于部分試點高校在自主選拔初試中組織較大規模的筆試,使得學生備考負擔加重。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吉林異地高考政策 戶口遷入一年以上可報考
·教育部禁自招“高考化”出臺“三位一體”選拔
·上海2013年“三校生”高考政策公布 31所高校招生
·教育部研究高考英語“一年多考” 海南暫無考慮
·教育部袁貴仁:不出臺統一的異地高考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