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異地高考事關教育公平,一直牽動著千百萬流動家庭的神經。何時放開異地高考令千百萬流動家庭日思夜想魂牽夢繞,甚至已成為他們難以排解的心病。異地高考目前各地解決得如何? 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這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一下子沉默了許多。“那么多北京人都反對我們在這里參加高考,讓我們回老家去,好多不是理性討論,充斥著謾罵和侮辱性語言,我有些受不了。”“你和媽媽都在努力工作,我也在努力學習,我們還參加好多公益活動,可是為什么好多人說我在這里擠占了北京的資源?”陳意帆不解地問爸爸,自詡為博學多識的陳坪林一時語塞。 2012年年底,北京市“異地高考”方案公布,“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可在京參加中職考試錄取、高職考試錄取以及開放大學、網絡高教、成人自考等考試錄取”。盡管想到了北京準入門檻會比其他絕大部分省份要高,讓外地家長沒有料到的是,這座城市僅僅開放了職校的大門。 朱宏是某大型能源管理公司部門主管,來北京將近十年,是2003年第一批拿到北京“綠卡”的一員。朱宏的女兒去年高考成績不理想,只能上二本線,選擇了復讀,最近壓力大,鬧情緒,他只能放下手頭的工作,打飛的去安撫女兒。 朱宏的孩子在北京讀到高三,由于沒有戶口,前年只能回戶籍所在地寧夏報名。為了防止高考移民,寧夏對戶籍在本地,學籍在外地的學生高考作了嚴格規定。朱宏給記者一條一條地細細講述:第一趟要回去領取注冊材料,然后回北京請學校蓋章;第二趟回去遞交蓋好章的表格;第三趟報名;第四趟現場采集信息,領取報名號、學籍號,提交報名信息;第五趟信息確認;第六趟體檢;最后一步是明年4月份領取準考證。信息確認只有這一步不需要學生本人在場,“為了孩子回老家高考,我們至少要折騰六趟。”“一個來回至少三千元,完成報名得兩萬元;經濟上的損失還是次要的,重點是孩子耽誤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我的工作受到影響;而對孩子心理、情緒上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我都不忍心看她失望、疲憊的神色。他不理解為什么不能在北京高考,為什么要這么麻煩。” 朱宏坦言,盡管當時沒有戶口,但他根本沒有把孩子送回老家讀高中的想法:老家沒人照顧,孩子家鄉話都不會說;再說,在那所高中讀書的機會難以讓人舍棄;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社會會進步,再過不久就算拿不到戶口,孩子初中、高中都在北京讀書,在這里高考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是,等到孩子讀到高三時,朱宏不僅沒有拿到渴盼的北京戶口,孩子還得回寧夏參加高考。朱宏一家籠罩在巨大的失望情緒中,“我曾經期待一個北京戶口,后來又期待孩子的一個在京高考權,結果都落空了。” 京籍 異地高考將導致北京優質教育資源被稀釋 在北京,外來家長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也稱為“民間方案”)隨著媒體的報道被公眾熟知。與外來家長“民間方案”針鋒相對,2012年5月份,一封北京市民針對“異地高考”的反對信也寄到了政府相關部門。信中提到了最擔心的三個問題:放開異地高考,則北京的高中會涌入大量外地生源,屆時,北京的孩子將有一部分面臨高中失學,而高中不是義務教育,必須保障本地孩子升學;放開異地高考,激烈的競爭只能導致應試教育被強化,北京多年來的素質教育將徹底破產;若再放開異地高考,將帶來更多的資源爭奪和人口涌入,造成北京交通、環境、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進一步緊張。這封信由若干北京學生家長集體撰寫,在網絡上得到諸多北京市民的贊同。 “異地高考政策一旦放開,必將導致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被稀釋,讓孩子面臨更激烈的競爭。”盡管孩子剛剛上幼兒園,最近幾個月,陳霖一直關心異地高考的動向。她已切身感受到了孩子入園難,并且看到周圍同事孩子小升初的艱辛。“外來人口的快速增加已經給京籍家長帶來了壓力,這不單是一個高考的問題,必須看到其背后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民眾談異地高考政策:紅利還輪不到打工子弟
·教育部:本機關不掌握盲人參加高考信息
·8位盲人致信教育部 申請公開盲人高考信息
·教育部發緊急通知:進一步加強高考安全專項工
·高考騙術近期趁虛而入 教育部門提醒小心辨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