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評價網 > 大學排行榜 > 評價與管理 季刊 > 2010-第3期 > 正文 |
|
||||
|
||||
二、準確理解新世紀新階段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 《教育規劃綱要》強調,新世紀新階段教育工作要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把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我們深入學習貫徹《教育規劃綱要》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重點是要深刻理解中央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和總體要求,始終堅持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主題,準確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自覺遵循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方針。
第一,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督逃巹澗V要》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其中,“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主要包括在教育觀念、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師資水平、教育設施、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現代化。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體現。“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是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需要,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更加廣泛、多樣、靈活的學習機會和平臺,努力實現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這是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重要目標。“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就是要在我國人力資源開發數量指標在全世界占據絕對優勢的同時,使人力資源開發的質量指標也居于世界較先進水平。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要基礎。
“兩基本、一進入”戰略目標,進一步分解為五個方面要求。一是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2020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將為95%;學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園率將分別達到95%、80%和70%;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學率達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提高到40%;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將達到50%;20—59歲主要勞動力年齡人口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分別達到11.2年和13.5年。二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教育差距,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三是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提升各級各類教育質量,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滿足社會各方面和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多樣化教育的需求。四是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五是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
《教育規劃綱要》在確定戰略目標和上述五項要求時,充分考慮了我國教育發展規模和存量,預測了十年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教育資源供給能力,并參照了國際上相應發展指標,對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科學概括,把終身教育體系作為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基本條件,確定了我國邁入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性任務。“兩基本、一進入”戰略目標的實現,必將顯著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為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第二,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方針。為了保證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任務的順利實施,《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這一指導未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20字工作方針。
堅持把育人為本作為對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育人為本是以人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堅持育人為本,就要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任務,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育人為本,首先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育人觀念,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人人成才和多樣化人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鼓勵個性發展,促進學生自覺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讓每個孩子的潛能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級各類高素質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培養學生終身、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在一生中各個階段都有根據自己意愿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
堅持把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作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兩大重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教育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一是更加公平的教育,二是更高質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人生公平的起點。收入不公影響人一時,教育不公影響人一生。教育涉及千家萬戶,關系千秋萬代。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促進社會公平的戰略選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教育為人民服務宗旨、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具體體現,也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
教育質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線,是我國教育由大變強的關鍵。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同發達國家的教育差距主要在質量方面。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服務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服務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教育質量的問題日益凸顯。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事業的永恒主題,更是今天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緊迫要求。要牢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和以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觀,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內涵發展與特色發展,不斷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
堅持把優先發展與改革創新作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兩大保障。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是推動教育科學發展的前提條件。教育優先發展,是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必然要求,也被許多后發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保持領先的成功實踐所證實。優先發展教育,就要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通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使教育適度超前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改革創新是推動教育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30多年前,教育領域率先解放思想,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從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入體制、招生就業體制改革,深入到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和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為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實踐證明,以改革推動發展,以改革提高質量,以改革增強活力,是30年教育發展的基本經驗之一。當前,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迫切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除阻礙教育改革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通過不斷改革創新,形成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這是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對教育的一貫要求,也是貫穿于《教育規劃綱要》始終的一條主線。 |
||||
【中國科教評價網www.ssjzs.com《評價與管理》季刊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布者:秋雨] | ||
相關閱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指導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綱領和行動指南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答記者問
·中國高?!皠撔轮笖怠钡脑u價與分析
·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評估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