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節。來自湖北黃石的黃宇從清華“液晶樓”4222教室走出來的時候是下午3點20分。他沒想到,課程表上安排的3個小時的“模擬面試”竟然十來分鐘就結束了。 清明小長假對于一些高三學生來說是異常繁忙的。因為,4月6日,“華約”聯盟中的兩大高校清華大學(招生辦)和中國人民大學同時于當日舉行了2013年的自主招生復試。從4月1日公布筆試成績到6日復試的這一周,不少參加復試的孩子要在這一周沖刺。 黃宇就是其中之一。 黃宇參加了清華大學的“自強計劃”,該計劃主要面向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縣級及以下中學選才。作為學校唯一一名通過清華自主招生筆試的同學,學校為他報名4月4日的面試特訓班。然而,一天的流程走下來,黃宇覺得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收獲:“總共就幾個小時,介紹一下清華的大致情況,然后告訴你面試的時候不要緊張,要自信大方,基本就是這些東西。上午的老師和下午的老師講課還有重復的地方。”他的筆記本上零星地記著一些關鍵詞:“自我介紹要保持口語化,不要寫下來”、“交流時目光要直視額頭以上部分”、“面試禮儀看的是個人修養。” 無論是否能有實際的幫助,只要有考試就一定會有培訓。這在當前的教育領域是一條公理。 在亞馬遜的圖書首頁輸入“自主招生”的關鍵詞,會彈出373個搜索結果。在許多書店里,前幾年零星幾本的自主招生教輔資料如今已爬滿了整個書架。“面試準備看似無從下手,但在萬變的試題背后卻潛藏著不變的母題。”隨意翻開一本備考指南,你會發現這樣的“開啟勝利大門的鑰匙”,以及“吃透面試含義”、“兩種面試模式”等字眼。這些教輔資料,連同遍地開花的培訓機構,構成了一個新興的、龐大的、有著旺盛生命力的自主招生培訓市場。 從短期突擊到長線培養 自主招生培訓市場不斷升溫 與黃宇一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一女生陳靜也有過一次不太滿意的突擊班經歷。2011年12月,讀高三的陳靜參加了一次清華園教育在長沙的培訓課程。“雖說是考前突擊,但5天的課程還是讓人感覺太空洞。數學教了一些競賽模式的題目,比較實在,語文就是泛泛而談,現在想起來已經完全沒印象了。”報考了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陳靜最終沒能如愿獲得加分資格,但她堅持,如果提前一年參加培訓班,按照培訓班教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來,效果會比突擊好得多。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意識到了短期突擊在自主招生考試中的局限性,開始做起了“長遠打算”。嗅覺靈敏的商人們則迅速瞄準時機擴大了目標消費群,將高二,甚至剛入學的高一學生拉進了自主招生培訓的大軍中。 “培訓班老師教的東西更偏重于思維訓練,老師告訴我們要從‘學會數學’到‘會學數學’,比起‘解題’更重要的是‘研究’,以及研究題目所考的知識點。”重慶江津一所中學的高二女生李蕭,在剛剛過去的寒假第一次參加了學校推薦的自主招生培訓班。而在這之前,學校從高一就已經開始向實驗班的學生有針對性地補充自主招生中會用到的競賽知識。“今后還會繼續參加這樣的培訓班。”李蕭說。 李蕭所參加的培訓班側重于自主招生中的筆試,因為比起“捉摸不透”的面試題,筆試的出題風格和考查模式相對來說更“有跡可循”一些。 一位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辦了這么長時間,可以有一些模板來參考。題目很多,但還是能把握題目的出題方式。比如語文中的文言文斷句翻譯,有的地區高考()不考斷句,有的不考翻譯,但自主招生要考,我們就會給你全面的培訓。” 盡管面試題目變化多端、難以捉摸,許多培訓機構仍然推出了各種短期突擊和長線培養的方案。 “面試的考試方式和筆試有很大不同,你怎樣在一群人中脫穎而出,這其中有很多技巧,我們會幫你反復揣摩,找到和考官的交集,吸引他的注意。”北京某一對一自主招生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說,學生有什么特長或興趣愛好、參加過什么級別的競賽、有沒有實踐活動經歷,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自主招生的面試結果,如果學生比較欠缺,他們可以在綜合素質這一塊設計具體的操作方案進行彌補,“什么特長和興趣都是可以訓練的”。 “素質”的邏輯迅速演變成了“應試”的思路 從筆試到面試,從短線突擊到長線培養,一些學生和家長肯定了培訓對于學習方法、思考方式甚至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引導作用,但社會各界對培訓效果的質疑從未中斷過。 不久前,復旦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官還指出部分考生面試表現的培訓班痕跡過重。一些參加過面試的考官也透露,“孩子一上場就能看出他是否是經過培訓的”。 然而,無論“培訓無用論”和“培訓有用論”何者占上風,自主招生這一以素質教育為訴求的改革正在越來越多地摻雜了應試的味道。 曾有評論表示:“自主招考并非不能培訓,而是這種培訓應該體現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注重孩子綜合素質、興趣愛好的養成與培養,讓孩子健康發展,成長為高素質的人才,通過自主招考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這,也是實施高校自主招考、素質教育的本意。” 然而在今天,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因為綜合素質高所以通過了自主招生”的邏輯已逐漸變成“因為高考需要加分,所以需要參加自主招生,進而需要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競爭力”。 綜合素質成了應試的籌碼。 來自浙江紹興的高二女生吳凡則更直接地表明,自己從不覺得自主招生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初中我想著要考上重點高中,上了重點高中我又想考浙大。自主招生對我來說和高考差不多,我覺得只要有考試就是應試,從小到大還沒遇到過不是應試的東西。” 培訓班泛濫的背后隱藏著功利的產業鏈 像所有其他考試形式一樣,自主招生從誕生之日起,似乎就無法避免“形成一條功利的產業線”的命運。 從2003年起,我國正式開始了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之旅。近年來,隨著自主招生試點工作范圍的進一步擴大,獲得自主選拔資格的人數不斷增加。在培訓機構學而思()的網站上有這樣的數據:2010年,北大在全國招生2780人,其中1559人獲得自主招生加分。 為了給高考上一道“保險”,越來越多的學生走上了自主招生這條路。然而,據相關資料顯示,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平均通過率不到10%,黃宇也悲觀地表示,他曾經聽培訓的老師說,他所報考的學校通過率也就5%~8%。 這讓絕大多數參加考試的學生淪為了“陪練”。 為了增加自己通過的砝碼,無奈之下,學生們只能成批地涌入各類培訓班。 眾多學生的涌入就意味著巨大的利益。 重慶的李蕭寒假參加的培訓班,上了4天課一共花了1500多元。陳靜當年參加的培訓5天花了1200元,而黃宇參加的這種突擊培訓,一天的費用是1800元。據了解,這樣的價錢在自主招生培訓課程中并不算貴。本報記者以家長的身份向一家名為清華園的培訓機構咨詢時得知,對方一天的培訓費用高達6000元。 雖然,工作人員介紹,參加這個“保過班”如果沒有拿到加分,培訓費全部退還。 雖然費用高,但還是有大量的考生和家長愿意出這個錢,“考自主招生也是為了高考。因為求勝心切,誰都怕錯過一些東西。”陳靜這樣描述當時參加培訓班時的心態,“至于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我父母覺得只要為了我好,錢都無所謂”。 考生和家長的這種心態讓培訓機構坐收漁翁之利。 多元評價體系或許能使教育改革走出應試怪圈 “對書本知識的系統學習和面試技巧的突擊,會成為中學教育應對大學自主選拔招生的兩條路徑,而對學生真實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并沒有融入到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負擔,也因此越來越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曾撰文評價了自主招生培訓現象。 然而,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熊丙奇卻表示,并不能說是形形色色的培訓課程讓自主招生從素質教育的高堂跌入了應試教育的泥潭,中國現行的招生錄取制度本身就容易滋生出應試邏輯。 熊丙奇表示,自主招生不與高考脫鉤,學生和家長對自主招生的態度就還是功利性、應試性的。“你現在筆試,筆試通過了參加面試,面試通過后還要參加高考,一環一環,都是一種應試思維,你當然會按照這種應試思維來準備了。” 對此,也有媒體曾刊發過這樣的評論:“未能走出應試怪圈的自主招生,其實是在素質培養、素質教育的旗號下,更換新內容,使用新規則,升級新版本,玩的還是應試教育的游戲。” “關鍵還是在于政府部門的放權,變計劃招錄體制為市場競爭體制。”熊丙奇一針見血地指出。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自主招生培訓:素質教育的異化之旅
·高校自主招生為何淪為“掐尖”大戰陣地?
·高考權威地位堅固 自主招生應該重新設計程序
·南科大自主招生放榜 廣東高分考生全國最多
·回望十年:高校自主招生發展道路何去何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