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計劃”=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所謂“2011計劃”,其實是一個簡稱,即“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年4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清華大學(招生辦)百年校慶上發表講話,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 其后不久,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上,兩部委聯合頒發《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該計劃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 2012年5月7日“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正式啟動。簡稱“2011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個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計劃。 2013年2月27日至28日,“2011協同創新中心”答辯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協同創新中心自組建以來首次接受同臺檢閱。經過激烈的角逐,167個參加“檢閱”的中心,僅14家通過專家認定,成為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的中心將以“國家隊”身份進行協同創新,做“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大事,形成若干國家“智庫”。 “211”“985”“2011”三駕馬車驅動中國高等教育 提升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培養一流創新人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根本目標方面,“211”“985”“2011”三大工程并無二致。“2011計劃”可以看做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發展和延續,加速建立能夠沖擊世界一流的新優勢和新實力。 “2011計劃”的新特點在于:力爭突破高校內部以及高校與外部的機制體制壁壘,改變“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 “美國從基礎研究中的一個發現到成為市場上的產品,僅需要6年,而我們往往還停留在寫文章的階段。”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葛墨林說:“‘2011計劃’切中要害,高校再不整合資源,就不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了。” 按照“2011計劃”的目標,未來,國內一批高校將從重大前瞻性科學問題、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問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突出問題出發,通過高校聯合國內外各類創新力量,建立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 在此基礎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逐步成為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學術高地、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2年,“2011協同創新中心”共收到89所中央直屬高校和31個省市自治區推薦的167項申請,其中面向科學前沿類29項,文化傳承創新類28項,行業產業類55項,區域發展類55項。 “2011計劃”不是分錢計劃,是支持做事的計劃 “‘2011計劃’是一個干事的計劃,而不是一個分錢的計劃,更不是一個劃分高校層次的計劃。”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此前曾說。 “2011計劃”不會成為高校的一個分類屬性,計劃框架下的各個中心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體。任何高校都可以參與到其中來,同時,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社會的創新力量,都可以參與構建協同創新體和戰略聯盟。 “以往國家有課題,各高校競爭,往往名頭大的高校拿到的項目多、課題多。這次不論名頭大小、排位高低,只要能在國家急需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就是好樣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招生辦)校長王樹國說。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說:“我們希望通過一個中心的建立,形成一個改革的特區,去推動學校的運行機制的改革。” “211”和“985”工程,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重點扶持。但是“2011計劃”不再以給錢為主。因為各個協同創新中心本身已經有大量科研項目,有充足的科研經費來源。據了解,目前全國培育的167個協同創新中心,已經吸納了超過200億元的社會資金。 “2011的專項資金,應該用在現有體制的投資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高水平的隊伍組建、協同的機制、學者流動的機制、學生培養的方式以及資源共享的方式等方面。”王延覺說。(本報記者 李玉蘭) (光明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211”“985”“2011計劃”驅動中國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資源緊張 異地高考的出路在哪?
·異地高考的出路何在
·高考前高三男生患腦瘤暈倒課堂 各方捐來救命錢
·甘肅高考首次將綜合素質評價報告納入招生錄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