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河南代表團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教育局局長毛杰在發言中說,這些年河南高考(微博),每年有近100萬考生,占全國考生十分之一,而一本錄取率只有5%。所以河南考生雖然分數很高,卻沒學上、沒好學校上,想上清華北大要高出一本線80到100分。這樣帶來的后果是,中學應試教育盛行,素質教育很難推進。 在招生名額分配上,毛杰建議向中國政法大學(招生辦)學習,以各省的考生人數為基數,均衡地進行招生名額的分配。在現有高考錄取機制下,招生名額投放的公平對考生來說是最大的公平,只有機會均等了,才能真正在生源大省推進素質教育。 統計資料顯示,在浙江、江蘇、湖北、上海等地,一些重點大學在本地的招生比例一度高達50%以上,個別高校甚至達到了70%,這種情況在近年來有所緩解,原因是教育部曾明確要求“部屬高校要壓縮本地生源比例,爭取逐步控制在30%以內”。盡管飽受詬病的高校“閉門辦學”有所好轉,但這種突如其來的幸福還是給人以不太牢靠的感覺——教育部的要求顯然只是一種倡導,而沒有任何強制措施予以保證;高校自主調整依然只是一種道德自覺,而沒有詳盡的方案可循。 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徐顯明曾擲地有聲地表示:“中國政法大學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學,是全中國的政法大學。”令人遺憾的是,很多高校及其掌門人卻并不這樣認為,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高校在或明或暗地予所在地考生以錄取照顧,并美其名曰“回報當地”。我國高考制度具備形式上的公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實際錄取過程中,這種公平難免要打上折扣——很多高校分配招生名額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照顧本地考生。這樣的結果是,很多高校空有“國立”之名而無“國立”之實,不僅加劇了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不平衡,同時造就了大量另辟蹊徑的“高考移民”。 高考制度分為考試和錄取兩個部分,曾經的高考制度改革過度注重于考試,而忽略了錄取,相比起高考分數的準確客觀來說,保障全國所有考生無差別享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實際上才是更大的公平。高考中的“地域歧視”由來已久,指標分配和分數線設置的不合理連年遭受輿論炮轟,甚至不時爆出丑聞,在此背景下,僅僅依靠教育部的倡導和高校的自覺,顯然不足以解決問題。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中國政法大學的探索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案。 從2006年開始,中國政法大學的招生制度實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計劃按人口比例劃分。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貧富差距等導致享受教育資源差別的問題,因此在中國政法大學內部迎刃而解,并因此而收獲了外界的一致好評。盡管細節之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在當前的現實背景中,按地區人口分配錄取名額也許是最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同時也最容易付諸實施的做法。可以想象的結果是,如果所有的高校都能推行類似的改革,又何必為去除“本地化”的難題而大撓其頭,形形色色的“高考移民”又何必像候鳥般遷來遷去? 在按人口比例確定分省招生計劃這條道路上,中國政法大學已經默默前行了5個年頭,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國內并沒有其他高校跟進。在維護高考公平之聲日漸強烈的現實背景中,希望按人口比例招生能夠引起更多決策者的關注,從而使中國政法大學執著的身影不再孤單。 (新華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武漢今年高考報名人數創7年來新低 復讀生減少
·北京:高三家長收集高考信息的五大渠道
·評論:高考錄取何時“大庇天下考生”
·人大代表提議:一年兩次高考取平均值
·異地高考改革 是不是動了京滬本地考生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