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7日晚9時許,本報傾訴記者接到漢口某中學考生小芬(化名)的電話。小芬在電話里哽咽著說:“我以前成績一直不太好,高三整整一年,爸媽天天陪著我,我學習到凌晨,他們也等著我,給我做夜宵。在他們的監督下,我進步很大,今年高考(微博)考了500多分,在武漢讀個本科應該沒問題。高考結束后,我們一家三口去香港玩,我真的很開心很開心。可從香港回來,爸媽卻很嚴肅地對我說,他們要離婚了。無論我怎么哭,怎么勸,他們都要離,還說他們早就要離了,怕影響我考大學才拖到現在的……” 2012年高考結束后,本報情感熱線接到多個類似的求助電話,有和小芬一樣的高考學子,也有不知如何向子女開口的父母。“高考離婚潮”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已呈逐年上升趨勢。 以北京市離婚案件最多的朝陽區法院為例,2009年至2011年,每年高考結束后法院受理的離婚案件都有較大增長趨勢。2011年最明顯,高考后的20天是高考之前20天離婚案件立案數的2.3倍。而在遞交訴訟要求離婚的當事人中,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約占七成。“離婚潮”持續到7月,從8月開始減少,逐漸回歸正常。 孩子的高考居然附加上了一個掩蓋家庭矛盾的沉重含義,充當起了父母離婚的臨時調節器,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高考為重 離婚要等考后 在各婚姻登記處,與那些或相互指責,或橫眉冷對的離異夫妻不同,這些選擇在孩子高考結束后離婚的中年男女,離婚時不爭不吵,彼此情緒平靜,準備協議及簽字辦證,像很久以前就已商量好了一樣。之所以選擇高考過后這一時間,主要是擔心考前影響孩子學習。中國人隱忍頑強、愛護子女的精神,在這里得到了非常生動的詮釋。 從高考前考生父親猝死,母親及所有親戚共同隱瞞死亡信息,直到高考結束才告知孩子噩耗(陜西西安劉慶),到父母車禍一死一傷,為了讓孩子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學校共同編織了一個凄美的謊言,讓他成為最后一個知道母親去世的人(安徽蕪湖沈飛),還有長沙一位母親,因為送女兒前往考場被撞重傷,女兒在眾多市民勸說下,含淚走進考場參加考試(湖南長沙張倩)……在中國家長眼中,任何事情都沒有高考重要,任何事情都沒有孩子的前程重要。 接到小芬的電話后,記者分別給小芬的父母打了電話。小芬的母親說:“3年前,我和他爸的感情就破裂了。我想離婚,可小芬才讀高一,學習成績也不穩定,又是個女孩子,我怕影響她,就和她爸商量,等她考上大學就離婚。現在,她考試成績也出來了,在武漢讀個大學不成問題,也不會復讀,我也可以安心地離婚了。這幾年的日子我早就過夠了!” 小芬的父親則說:“我和小芬的媽媽是不可能和好的,我們倆現在都有了再婚對象,離婚后,我們會各自過自己的生活。如果不是為了小芬,我早就離婚了。希望你勸勸小芬,就算我和她媽離婚了,她永遠是我唯一的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觀念也發生了改變,不再是以前“從一而終”的想法,他們要求為自己而活。為了孩子的高考,他們已經忍了很長時間,感情早就破裂,但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前途,父母選擇了等待。高考前為孩子活,高考后應該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生活了。孩子高考完了以后,他們覺得自己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在法律上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完成了,就沒必要繼續忍下去了。 為了孩子 夫妻制訂“停戰協議” 記者在采訪調查中發現,很多夫妻間矛盾的產生正是由于夫妻倆過于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心理感受。當他們有沖突的時候,一看到孩子在身邊就都暫時休戰,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表面上,夫妻避免了矛盾激化,避免了沖突的產生,事實上,矛盾并沒有解決,而是像一個定時炸彈般埋在婚姻深處,而且隨著時間的累積,這枚炸彈的體積會越來越大,當它因某件小事,某個切入點兒燃起的那一天,夫妻間的感情會徹底破裂。 家住光谷的張女士特別注重兒子的學習,從兒子上小學開始,她就與丈夫制訂了口頭停戰協議:無論夫妻間發生任何矛盾,絕不在孩子面前爭吵,絕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在孩子面前,永遠是恩愛,幸福的父母。 兒子上高三上學期時,張女士的丈夫出軌了。丈夫的背叛,張女士不能容忍,但想到兒子還在念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兒子即將參加高考。如果由于自己的事情,影響了兒子的情緒,導致他高考失利,那會是兒子一輩子的損失,會影響兒子的一生。這是張女士絕不愿意看到的。 幾經思考后,張女士和丈夫進行談判。雙方約定,等孩子考上大學就去離婚,在此之前,兩人在孩子面前不爭吵,不冷戰,繼續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讓兒子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 與小芬父母不同的是,張女士夫妻決定將在兒子拿到入學通知書,辦完“狀元宴”后再辦理離婚手續。 對于夫妻關系的破裂,張女士將之歸結為丈夫的花心,出軌,而張女士的丈夫則稱:“我并不是個花心的人,我只是這些年每天都要過得小心翼翼的。在她眼中,兒子,兒子的學習比什么都重要。兒子寫作業時,我連咳嗽都不能大聲,更別說大聲和她說話了。我只是想過輕松一點的生活。” 在家庭教育中,人們往往認為不應在孩子面前爭吵。但在心理學領域,也有人認為,孩子們需要看到有益的爭執和解決方式的例子。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考前父母重病 南京一學子挑起生活重擔
·“知分報志愿”可能加劇高校招生亂象
·“洋高考”試題讓我們痛苦地看到差距
·男孩四肢殘疾堅強面對 高考超一本線72分(圖)
·“后高考經濟”該降溫了 家長理性消費很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