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是北京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啟動元年,其中,語文學科的命題改革具有風向標的意義。今年語文高考試題不僅強調回歸傳統文化和母語特色,貼近生活實際,而且為考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原標題:高考改革:愛閱讀的學生更能拿高分 閱讀經典,根底扎實方能“如魚得水” “人的境界高低決定了人的成功大小。文化的修養與母語或者文字是有關系的,語文提升的是人的境界和心靈。”在人大附中校長、語文特級教師翟小寧看來,語文直接作用于人的人格,這種人格力量對一個人成功至關重要。語言也是思維,學生在接觸語言文字時,就能感受到里頭的生命與情感。 現代教育報記者采訪時發現,在人大附中語文高分群體中,無論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在語文閱讀上都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其中,既有每天的名段摘抄,也有固定時段的經典名著閱讀。近年來,人大附中大力提升閱讀的廣度和厚度,讓學生在閱讀整本著作中學會文科思維,而非簡單的碎片式閱讀。 僅高一那年,人大附中學生李一鳴就閱讀了上百本課外書籍。她閱讀涉獵廣泛,從文學到歷史,從社會到經濟。自小立志報考北大法學專業的她,已精讀了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甚至還閱讀了《君主論》。 “雖然我語文考了142分,總分676分,但這不說明閱讀一定要直接反映在成績上。它是一種人文素養的積累,是對知識面、視野和思維的一種開闊,可以幫助你形成文科思維模式。”李一鳴在高三時偏愛寫議論文,經常引經據典說理論證。 今年高考文科總分第二名、人大附中學生傅小勇對哲學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康德哲學很有心得。高中階段他反復精讀康德的《道德形而上的奠基》,并做了不少讀書筆記。后來在閱讀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過程中,進一步發現《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魅力。 翟小寧說,人的成長必須有根據地,根據地建立起來之后,人生的根底就扎實了。人大附中提倡中學生必讀《論語》,因為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代表了中國的一種精神,甚至是一種信仰。“我們培養的就是一種中國信仰。” 人大附中高三語文老師佟世祥透露,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一直特別重視學生閱讀的積累。因此他在教高一和高二時,要求每人都有一本厚厚的摘抄本,每周會發4頁文章給學生。他給學生們推薦文章,另外同學們也會互相推薦。到高二年級他倡導每人完整閱讀一本原著。“這些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十幾萬字、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孩子一定要讀書。” “今年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倡導學生用一種新的視角來看老規矩,學生在這樣的考試中如魚得水,他們的素養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今天這些孩子,不僅讀書讀得好,參加各種活動,而且情感很健康,對家人、對學校、對老師,我覺得這比分數更重要。”翟小寧校長深有感觸地說。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農村孩子“登頂”北大之路:“溝壑”仍存
·高考改革:愛閱讀的學生更能拿高分
·青島黃海學院招生名額減少 1091名學生被爽約
·評論:引負面清單為“高招扶貧”政策打補丁
·素質教育過于單一:學生都想學金融 想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