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進入一所全國知名的高校是多少人的夢想,高考這座獨木橋,幾乎是所有學子的必經之路。時至今日,以成績作為錄取標準的現狀在經歷過多次教育改革后仍然未曾改變,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一本上線率86.6%,二本上線率99.3%,104人被清華北大錄取,包攬全省文科、理科狀元,以絕對優勢摘取全省15連冠!”這是2014年河北省衡水中學豎在學校門口的高考()喜報。如此成績讓人可驚可嘆,央視主持人白巖松驚呼,這是一所“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樣批發生產狀元的學校”。(12月3日,參考消息) 能進入一所全國知名的高校是多少人的夢想,高考這座獨木橋,幾乎是所有學子的必經之路。時至今日,以成績作為錄取標準的現狀在經歷過多次教育改革后仍然未曾改變,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其原因之一,是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偏差。中國式父母為了孩子不惜重金購買“天價房”、辭去“體面工作”日夜守候,不惜犧牲一切,只求有朝一日孩子能夠成功。這種單純的把成功理解為考上好大學,找到體面的工作的觀念是狹隘的、片面的,很多時候家長也是無奈之舉。 另一重要原因,是教育及各項社會資源的匱乏和分配不均衡。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包括教育資源在內的眾多社會的公共資源都需要通過各種競爭手段獲得,在這種環境下,如何能夠在幾億人中脫穎而出,抓住社會資源中的相對優質的那部分,避免成為分配不均中的弱勢群體,就成了家長和孩子眼中最重要的事情。于是,各種培訓班、造夢工廠、機械式重復成了制勝法則。 同時,也是陳舊教育體制的弊端。考試制度仍然是我國現行教育的束縛,應試教育存在的諸多弊端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創造性,使孩子們成了學習的機器。但不得不說,在此種方法的教育之下,部分學生的確搶占到了優勢教育資源。體制、機制不變化,唯高分論英雄的狀況很難改變。 教育體制不變,家長的觀念就很難變化,空喊減負的結果會讓學校越做越隱蔽、家長越來越忙、學生越學越累。(作者:尉鵬)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遼寧2015高考美術類考生"嘗鮮"指紋識別進
·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對高考夢工廠趨之若鶩
·衡水中學副校長:高考成功靠的是“精神特區”
·應對高考美術類統考 遼寧用身份驗證系統防替考
·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 隨遷子女有望當地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