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新政無疑讓高考的公平、公正進了一大步,也讓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的各類加分貓膩得以消除。高考,往后就是拼實力,不再是拼爹、拼媽、拼證書。 距離一年一度的高考(課程)僅剩一個多月。作為高考改革的“破局之年”,取消多項加分政策的2015高考季,備受關注。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5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規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重大體育比賽獲獎者、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跡者、奧賽獲獎者等6項全國性加分項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類加分項目。對于仍保留學生加分資格的省份,加分也不得超過5分。 高考新政無疑讓高考的公平、公正進了一大步,也讓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的各類加分貓膩得以消除。高考,往后就是拼實力,不再是拼爹、拼媽、拼證書。這樣的高考新氣象,很大程度上會令即將迎接人生第一次大考的莘莘學子感到踏實、安心。 但面對削減新政,很多人可能會問:高考加分“坑了”那么多學子,那為什么當年還要設置這項政策?說到緣由,其實挺為加分政策叫冤的。回溯當年,設置加分,是為了避免學生成為單純、狹隘的文考機器,它是對高考特殊群體的一種補償,也是對德才全面優秀者的一種鼓勵。 然而,近年來,在錯綜復雜的關系格局里,權力和金錢的誘惑漸漸腐蝕了原本為實現公平而生的高考加分政策,加分空間淪為“買賣分數”的灰色地帶。 從這個意義看,加分政策退場,不是加分政策有原罪,而是掌控加分的權力與規則出了問題。因此,要還高考考分的清白,除了去除確實不應該保留的加分項目外,加大加分的公開透明力度,非常關鍵。 從今年各省市陸續發布的2015高考加分政策意見看,“瘦身”是一大態勢。值得關注的是,在鼓勵性加分取消的同時,“烈士子女”等5類仍然保留的扶持類加分項目也出現變化:對加分的認定和審核更為嚴肅、規范,對弄虛作假者的懲治也更加強硬、有力。 鼓勵類加分項目的取消,扶持類加分項目的嚴格,表明教育部門在改革中不斷前行,“破局之年”的良好開頭讓人們看到了教育公平在未來的模樣。 但需要給考生明確的是,高考加分做“減法”,要減掉的是特權,而不是特長。 取消6項鼓勵類加分項目,并不是說它們不重要,也不是否定學生特長或奉獻,而是為了避免有人在此類加分上弄虛作假,把特長加分變成“權力加分”“金錢加分”“關系加分”。取消加分項目后,考生的一些特長和取得的榮譽在高招過程中也并非毫無作用。考生的體育、藝術、學科等特長將如實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或考生檔案,供高校錄取時參考。考生的相關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也可作為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優先給予初審通過的條件。因此,高考取消這些加分項目,不把這些特長與成績掛鉤,對每個考生更加公平。 即將到來的2015高考季,不僅對學子們是一次大考,也是對新政的一次大考和檢驗。未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格局會讓真正的“特長”變成“優勢”,也會還高考加分政策一個干凈、公平的形象。(文 / 王瑩) (新華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京14人保送清華北大 均是奧賽國家隊集訓成員
·高考改革的“破局之年”:沒加分拼實力更公平
·探訪河北高校單招考試現場:"高考味兒"很
·上海市公布2015高考改革配套文件
·實用高考語文答題技巧:現代文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