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高考依然維護著基本的教育公平,但在絕對分數線的劃定之下,免不了出現毛坦廠中學這樣的“高考機器”。這樣的高考機器,對人才的培養有多少益處呢?以高考分數為目的的教學是萬萬要不得的。 安徽六安一個小鎮上的中學毛坦廠中學有著一連串神奇的數據:2013年高考()考生11222人,一本達線2503人,占22.3%,9312人過本科線,達線率82.3%……連續4年都保持如此水準;今年招46個復讀班總計近8000人,最高學費達4.8萬元,被網友封為“亞洲最大的高考機器”。(7月28日《燕趙都市報》) 有高考分數、有大學錄取通知書、有升學率,這對許多家長與學生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這樣的中學自然會受到追捧。所以,哪怕毛坦廠中學被一些學生稱為“地獄”,哪怕是學費超高,也會生源不斷。因為有太多的家長希望讓孩子在這里經受一年的煉獄后順利升入大學的天堂。 毛坦廠中學通過學生短時期內的苦讀,來換取高考分數。在現行高考制度之下,這種教學方式是充分地利用了高考唯分數錄取的制度弊端。可以說,毛坦廠中學是巧妙地利用了高考的游戲規則,正是“唯分數”下的怪蛋。 苦讀、收斂個性,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它考驗著學生的承受力,也會磨去創造力。可是,在高升學率的光環下面,很多隱性的問題會被忽略學生的心理創傷等。當然,因為復讀只是一年的時間,許多家長都會認為讓孩子先考上大學,再寄望大學的調整,讓孩子回歸到正確的人才培養模式上來,激發個性與創造力。所以,這種以高考分數為目的的做法,哪怕是有違育人之道,也會大有市場。這背后,不但忽略了教育的連續性,更對高考選拔人才機制提出了拷問。 高考依然維護著基本的教育公平,但在絕對分數線的劃定之下,免不了出現毛坦廠中學這樣的“高考機器”。這樣的高考機器,對人才的培養有多少益處呢?如果從一開始就采取這種嚴格的苦讀教育,磨去學生的個性,如何去開啟人的創造力?以高考分數為目的的教學是萬萬要不得的。這需要教學管理本身的制度約束,更要有高考對人才選拔機制上的通盤考慮。既要維護教育公平,亦要充分選拔人才,不能只唯分數論。盡管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在實施自主招生,其力度、公正性,以及選材方式等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表面上看,毛坦廠中學的驕人成績,還給了那些落榜考生一次機會通過一年的苦讀,有了上大學的機會。這背后其實還關乎一個人的成才路徑問題。 現在,社會慢慢在接受成才的路徑多樣化,但上大學,特別是上較好的大學,依然是大家最為看重的,也被認作是改變命運不多的機遇之一。不上大學,如何成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大難題。這與職業類學校的弱勢,教育水平有限,成才率低有關;也與職業工人的薪水一般,社會認同度不高有關。社會收入的差距,讓大家都向著塔尖上的高收入者看齊,拼命往上爬,結果有很多人不得不跌落到冰冷的現實中來。另外,社會層級之間流動,越是被固化,拼高考分數的焦慮就會被無限放大。 “高考機器”無疑不值得提倡。但在學生要分數,家長要錄取通知書,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要高考政績等的影響下,沒有高考制度的變更,毛坦廠中學這樣的“高考機器”也許一時無法從根本上解除,但必須有所改善,要保持教書育人的本義保證學生作息時間、心理健康等,哪怕是頭痛醫頭的治理,也必須要有適當的干預。 (西安晚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考機器”是“唯分數”下的怪蛋
·“包子哥”高考5次考入四川農大 分數超一本線
·山東“最牛高考班”倒數第一分數超一本線44分
·如何看待中高考分數起伏變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高考北京地區小語種錄取分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