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毅:教育需要一輩子用心去琢磨—專訪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校長李有毅 李有毅校長 李有毅校長教韓國學生書法 2013年6月11日,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簡稱北京十二中)高一年級11個班的學生分為6個小組,分別赴上海錢學森圖書館、陜西秦嶺科考基地、湖北十堰鄖陽中學、湖北恩施高中、山東泰安英雄山中學、安徽績溪中學等地考察學習。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讓久居城市的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熟悉國情,感悟民情,實地感受不同地區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體驗各地悠久的傳統文化與歷史積淀。 這一活動自去年開始,是北京十二中每年都要舉行的主題為“我參與、我服務、我體驗、我成長”的社會實踐活動,突出知行合一。這一活動的創意來自于北京十二中校長李有毅在上海考察學習期間的感悟,也是她的“八氣”修身育人思想落地的具體表現之一,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們的“正氣、骨氣、志氣、勇氣、和氣、雅氣、底氣和大氣”。李有毅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厚重的歷史使命感和大氣的個性品質,具體表現為一種心境,一種膽魄,一種善待生命的大愛和一種執著追求真善美的勇氣。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 李有毅校長認為,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到高中教育,一直到成人后的大學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其中,基礎教育非常重要,關系到學生們觀點的形成或者日后行為的展示,乃至對自己未來發展的定位。 她強調,12—18歲是一個人成人成才最關鍵的時期,無論在前面的教育和習慣如何,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如何,在這一段的教育能夠改造或者改變人的一些看法、態度和行為。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但學校要發揮什么樣的功能,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因為家庭有家庭教育的特征和效果,社會有社會的行為和效果,學校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和每一件事都能發揮教育的功能,就看我們怎么去引導,怎么去做,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李有毅看來,首先要認識到中學階段的重要性,中學階段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預備期,應該是綜合的、系統的。中學教育可以分為幾個方面,一是學校的導向和目標;一是學校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和對學生產生的教育行為,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作用;第三是教師的行為,他們的言和行在學生中產生太大的作用,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 李有毅校長說,老師對社會上一些現象的看法,對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培養學生首先要培養老師,只有把教師隊伍積極向上的熱情激發出來,產生一種正的能量,可能才會影響學生。老師僅僅通過說教就顯得蒼白無力,他們的行為如果和說的不是一致的話,恰恰會對學生產生負面的作用。 李有毅校長也會把不同學校的教育改革和探索的案例介紹給老師們,讓大家了解不同的辦學模式,比如學校曾經邀請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張思明老師到北京十二中,介紹他們的走班制實驗。 她說:“教育需要百家爭鳴,不同的學術觀點需要老師們自己去比較,然后才能去甄別,去鑒定。沒有一個參照物肯定不行,或許我是他的參照物,或者他是我的參照物,但一定要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立足于學校的客觀實際,有自己的觀點和主流價值觀。” “什么叫寬容?這就叫寬容。什么叫大度?這就叫大度。但是,你不要突破一定的底線。我始終把底線看的很重,比如老師們可以有一些抱怨的話,但是不能在學生面前說。比如開座談會,你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大家暢所欲言嘛。但也要看場合,場合不對就有可能突破底線。”(新華教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校閉門雙選會門票炒到150一張 誰提高了門檻
·名校學霸怕被“剩”:160人碩博相親會來了800人
·交易:一套雙選會門票150元
·9歲娃娃樂觀堅強:有意義的事就是每天照顧奶奶
·高校雙選會交易的背后:只求站上同一起跑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