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11名“海聚”人才扎根北京創業:選擇不安逸的路 2009年至今,9批511名海外高端人才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副主任王禹29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指出,這些高端人才為北京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力促進了首都科技創新轉型發展。 “海聚工程”是專門面向海外高端人才來京創新創業的鼓勵政策。北京官方2009年提出,計劃用5至10年,引進并有重點地支持1000名左右海外高端人才來京創新創業。 “‘海聚’人才選擇了一條不安逸的路。”多次參與“海聚工程”人才認定工作的王禹說,每次看到“海歸”人才帶著國外的先進技術回到北京創業,他都在內心中為他們的“闖勁”而加油。 王禹認為,海外高端人才擁有的高新技術與北京市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趨勢十分吻合,而北京市相對完善的政策與服務,也為“海歸”在京生活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為實施“海聚工程”的業務平臺,北京海外學人中心為協助高端人才及項目順利落地做出了很多努力。從“海聚”人才的評估認定到“海歸”項目的推薦對接,從事無巨細的生活服務再到廣而告之的宣傳聯絡,該中心旨在為海外學人營造一個“海歸之家”。 “其實‘海歸’創業很不容易,但不少人能堅持下去,十分難得。”王禹說,在創業路上碰壁的“海歸”有很多,但廣為人知的卻都是成功者。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成為“海歸”創業的發展瓶頸。王禹坦言,作為“海歸”的“家人”,該中心有義務承擔起遮風擋雨的責任。 王禹介紹說,隨著“海聚工程”日益深入人心,不少二十幾歲的年輕面孔也積極報名參選“海聚”人才,這些充滿活力的創業計劃讓他感受到了海外人才來京發展的激情,也看到了“海聚”的希望。(記者 楊凱淇) (中國新聞網 楊凱淇)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農民工子弟孩子夢想有棉鞋 不知何為羽絨服
·攤販
·武漢一高校教室上課時地磚突然開裂 現6米裂縫
·511名“海聚”人才扎根北京創業:選擇不安逸的
·芮城基礎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國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