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年會在北京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教育改革分會場上,零零散散有20%以上座位是空的。 是因為“經濟峰會”的現場沒有多少人關注教育?還是因為并行的一個分會場的主題是房地產?答案顯然是后者。 正如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奧斯坦·古斯比調侃的那樣,那些選擇去聽中國房價而不來教育分論壇的人,一定犯了個大錯,因為“教育體系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最全局性的一個體制”。 當然,更因為中國的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帶來事關中國教育未來的大新聞—— 中國的高考()要改革,分為普通高考和職業高考,同時中國的普通大學(除去中國官方定義的“211”、“985”的重點高等學府外)將會有700多所轉為職業教育為主。 這也就是說,在2000年左右淡出中國青年人教育選項的眾多中專、高職等技術類學院將重新回歸中國的教育主舞臺。這樣的改革措施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糾正。 近10幾年來,中國的職業教育一直處于尷尬的“雞肋”狀態。 從政府的職業資格認證,到企業方的就業接收,還有社會對藍領工人的認可程度,職業教育的評價都不是理想的。雖然在中國的統計數據上,普通大學的就業率是77%,而職業教育的就業率是95%,但這并一定不代表受兩種教育的畢業生收入的對比。而且,大多數選擇職業教育的年輕人,往往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的獨木橋上被擠下來的,當做無奈選擇進入職校的。 而魯昕將職業教育改革定位于將引領“中國教育的戰略性調整”的政策信號,無疑將從很多方面改變職業教育的現狀: 又有一些學校將要更名,一些被合并的學校也許又分離了出來,一些新鮮的帶有技術、技能教育特色的“工場”會出現在校園里,一些企業和校園的距離也將拉近,畢業生也同樣會多了起來…… 短期而言,正如這一改革所期待的,職業教育能夠解決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斷層的問題,因為這一方案給予了企業參與專業需求的設定。但從長遠來看。職業教育能否持續?其到底應在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占什么樣的地位? 美國的經濟學家古斯比有不同的看法,他對職業教育在美國的貢獻率并沒有太多的贊揚。相反,他更希望和中國的決策者分享職業教育的“短視而多變”的弱點。 他說:“大家希望能夠設計一個職業教育體系,讓人們能夠獲得必要的技能進入勞動力市場,但是十年之內,人們所需要的工作技能是會發生巨大變化的。” 目前美國的很多就業崗位在30年前并不存在,因此職業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由市場信號去引導變化的領域,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必然不是幾年的類似大學教育可以完成的。而他對美國職業教育的最大擔憂則是通過對研究性大學的推崇來體現的。 古斯比說,美國最頂級的前100所研究型大學,是國家的重要資源。這些研究型的大學當中來推出很多新的創意,美國很多的產業集群區都是圍繞著這些研究型大學的。而職業教育究竟能提供多少的創新,并經濟發展和轉型供應頭腦,則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來自職業教育母國德國的羅蘭·貝格,則介紹了德國歷史悠久的職業教育體系,他認為這個起于1897年針對手工藝行業的復雜職業教育體系,“模仿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這種難度,對中國要實行的現代職業教育而言,也許會更高。但功利的傾向至今未脫。更何況要和中國所有的改革一樣,以“市場化為導向”而如何市場化還不清楚的職業教育改革,而古斯比提出的美國教育成功的很重要一點則是幾乎沒有來自政府的計劃和安排。 可惜,這場討論沒有開放記者的提問,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這樣一個關涉上千所學校,影響幾代人的教育轉型在中國決策者的時間表里是多長時間。個人倒是希望教育的改革不要像城鎮化規劃那樣,呈現一個幾年就要實現的目標。 教育轉型,還要留給社會培育能夠承擔授業責任的師傅的時間,留給職業教育養成合理教學方式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首先還需要弄明白中國改革還需要怎么“市場化”,教育更容不得“大躍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14歲男孩當家六年 他帶著殘疾媽媽一起上學
·熊丙奇: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轉高職?
·新鮮創業者:扇貝網,打卡激勵嚴肅英語學習者
·職業教育的紅海中為什么是達內?
·中國職業教育不再是雞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