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文是每年高考的議論熱點,從1980年至今,高考作文從書寫大時代大理想到注重道德思辨,再到重視多元表達,命題導向越來越鼓勵考生表達自我。 疑問 33年高考作文,詩歌為何不是主流? “17歲是詩一樣的年紀,但卻不能寫詩,多遺憾。”1985年參加高考的郭立是個詩歌愛好者,在考場上,他做起了思想斗爭:要不要冒險用詩歌抒發情感?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規規矩矩寫作文。 回顧33年高考考題,河南省所使用的全國卷和近幾年的新課標卷,從“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到“文體不限”,雖然漸漸放寬了“詩歌作文”的限制,但中學老師依舊不提倡學生在高考時寫詩。 張定勇認為,詩歌這一題材,不利于學生得高分。許兆真認為,詩歌對于作者的文學素養要求非常高,中學生很少有人能達到這一高度,再加上現代詩并沒有嚴格的格式,很多學生會認為,散文一分行就是詩了;另外,詩歌這種表達方式,含蓄隱晦,評卷時容易造成誤判,對考生本身并不有利。 爭議 文為時而作,還是為心而作? 作家喬葉: 怎樣才能做好文章?四個字真情實感。“如果再加一點,我認為對一個不到18歲的孩子來說,他對生活有一些細節性的發現,可以真實反映和表達就行。” 出版工作者方怡: 高考作文題目很好地繼承了“文章為天下先”的傳統,文為時而作,不太重視內心情感的表達。 “如果我想表達的東西和考試要求不一樣,怎么辦?”方怡經常想這個問題,他說重復一萬次,他也會選擇迎合高考題目,“得了高分再說啊,一篇文章60分,一跑題語文就廢了。”方怡認為,作文、做人,本該是一輩子的考題,但高考作文,有時也關乎18歲以后人生的走向。 出版商沈寧: 高考作文這幾年一直在努力接近純粹表達的目標,但是孩子們仍不敢隨心所欲地表達。高考很重要,考生還是不要拿作文來做賭注,對自己水平沒有十分把握的話,還是選擇切合材料主旨的正面價值導向。 鄭州大學(招生辦)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朝聚: 高考作文是在高考這個競技考試背景下進行的,選拔人才就要設立標準和尺度,這樣考官在判定題目時,才會相對公平地進行取舍;對考生而言,高考很重要,大多都會依據材料選取中規中矩的觀點,因為劍走偏鋒的風險很大。 (河南商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考作文三十年 主題風格沒少變
·大陸師生評臺灣高考作文題:看似平淡實則高明
·浙江樂清一女生高考作文滿分 閱卷老師稱印象深
·高考放榜“滿分作文書“大行其道 多是槍手所寫
·廣東6篇優秀高考作文遭集體挑刺 被吐槽毀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