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文是每年高考的議論熱點,從1980年至今,高考作文從書寫大時代大理想到注重道德思辨,再到重視多元表達,命題導向越來越鼓勵考生表達自我。 上世紀80年代:憂國憂民,抒寫時代新意 90年代:雙向思考,考查辯證思維 進入21世紀,命題思路愈發多變,立意更加開放,越來越傾向于讓考生多元表達 高考()作文離純粹做文章還有多遠?學者稱,競技考試背景下,有選拔標準才能保證公平 河南商報記者 郭清媛 作文是每年高考的議論熱點,在高招工作已經進入招錄環節時,中學老師和教輔機構的工作人員已開始搜羅今年的滿分作文了。 從1980年至今,高考作文從書寫大時代大理想到注重道德思辨,再到重視多元表達,命題導向越來越鼓勵考生表達自我。 有人希望高考作文真正回歸“真情表達”,純粹地寫寫文章。但社會學專家與高考作文研究人員認為,在競技考試的背景下,高考作文應該有一定的選拔標準。 上世紀80年代 作文限定主題,抒寫時代新意 1980年7月的某一天,時年17歲的許兆真(現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坐在高考考場里,思索著作文題目《達·芬奇下苦功夫畫雞蛋的故事讀后感》。最后他決定以“打好基本功,勤學苦練才可成功”為主題寫這篇作文,那年他的語文成績不錯。 “環保、理想、樹人育人是那時高考作文的主題。”1985年參加高考的史景江(現為高中語文教師)說,那一年的作文題目是《給〈光明日報〉寫封信》,反映環境污染問題,他當時對家鄉在建紙廠的污染問題深惡痛絕,作文寫得感情飽滿。 “上世紀80年代的作文,都是心憂天下的大話題。”許兆真說,那時的熱血青年很多,大家心里都裝著報國理想,高考作文命題和時代氛圍很相符,比如1981年的《毀樹容易種樹難》,1982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作文限制了主題,只能按照主題抒寫時代新意。 上世紀90年代 給出一段材料,考查辯證思維 “當代的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時期,需要大量人才,但在人才任用問題上,還存在很多弊病。有本領的人,因為缺點不被任用,既無長處也無缺點的人卻得以高升。”1990年,一名江蘇考生在看完材料《玫瑰花的刺與花》后,寫出了上面一段話。 同一年參加高考,現為河南省實驗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的張定勇說,上世紀90年代的作文一改上世紀80年代讀后觀后感、談論理想志向的主題,思考更深,給出一則具有雙向思維選擇的材料,行文時,必須引用材料,還必須是較為標準的議論文格式,不許跑題。道德、思辨,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比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7年的《助人為樂還是悄悄走開》。 2000年后 作文命題思路,如時代般多變 2000年,作文題打破了上世紀90年代“你是選擇A還是B”的雙項思辨法,轉為多元化的表達。 張定勇說,這是作文題立意放開的一年,學生可以依據材料、自身的閱歷和思考選取角度,旨在激發創造性和寫作靈感。 “新世紀這13年,作文風格和這個世界一樣多變。”專注研究高考作文教輔市場的出版商沈寧說,2001年“誠信”和2002年“心靈的選擇”,承襲了2000年作文題目那種開放、靈活的考查要求,注重創新;但2003年的作文題《感情親疏,對于認知判斷的影響》的關系型話題作文,讓很多考生措手不及。 “2007年后開始引入看圖作文,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不一樣,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中國崛起、2012年的船主和油漆工。”沈寧總結了一套規律,那就是近幾年的命題越來越結合現實、命題要求逐漸減少,考生表達真情實感的機會也慢慢增多。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考作文三十年 主題風格沒少變
·大陸師生評臺灣高考作文題:看似平淡實則高明
·浙江樂清一女生高考作文滿分 閱卷老師稱印象深
·高考放榜“滿分作文書“大行其道 多是槍手所寫
·廣東6篇優秀高考作文遭集體挑刺 被吐槽毀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