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填報志愿時,該不該填“服從調劑”,什么是“單科分數”……想必,一個個問題讓眾多考生憂心忡忡。如何抓住志愿填報中的細節,最終被錄取? 填報志愿時,該不該填“服從調劑”,什么是“單科分數”……想必,一個個問題讓眾多考生憂心忡忡。如何抓住志愿填報中的細節,最終被錄取?本報記者綜合多地實際案例,配合專家政策解讀,希望考生們在填報志愿時不錯過每一個機會。 細節1:服從調劑 案例: 2010年理科考生小栗,高考()()成績556分,高出當地本科二批控制線28分。他的理想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招生辦)(招生辦)。他分析發現,近3年在他所在地,該校的錄取分數線都高出本科二批控制線25分~30分之間。他的成績報考該校雖有一定的風險,但也有希望。為了能夠加大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錄取的幾率,他愿意服從專業調劑。 小栗填報的3個專業是:網絡工程、信息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錄取結果是:信息對抗技術專業。原來,因為分數不夠,小栗并未被以上專業錄取,但是因為他服從專業調劑,而被錄取到錄取分為549分的信息對抗技術專業。 解讀:調劑并非調到差專業 小栗的錄取結果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因為所調劑的信息對抗技術專業與他所填報的3個專業非常接近,所學課程大同小異。各高校招辦人員在安排專業調劑時,不會輕易把理科生調劑到偏文科的專業,反之亦然。如果考生填報志愿時,填了幾個信息類的專業,那學校就會發現考生的興趣所在,調整專業也會盡量安排在這一類里。 或許一般人認為,被調劑的專業肯定都是差專業。實際上,這完全是一個心理誤區。就目前來看,調劑得比較多的專業分為兩種,一種是計劃量比較大的專業,一種是計劃量比較少的專業。計劃量大了,考生會從心理上抵觸,覺得這個專業不好,以多為“濫”嘛;而計劃量少了,考生又擔心自己擠不進去,不敢填報,以少為“貴”嘛!實際上,高校計劃量大的專業一般都是社會急需的,而計劃量少的可能本來總體需求就小。 細節2:梯度遞減 案例:山東理科考生鄭金龍,2011年高考成績比該省一本控制線高17分。按照常理,他上一所部屬重點院校的可能性較小。但鄭金龍卻想上一所部屬大學。于是,他在細細考察了部屬重點院校往年在山東的錄取情況后,在第一志愿填上了江南大學(招生辦)(招生辦),3個專業分別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紡織工程。第二志愿是平行志愿,可以填報6所院校,分別是:華中農業大學(招生辦)(招生辦)、西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招生辦)(招生辦)、石家莊鐵道大學、廣西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結果鄭金龍被江南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錄取。 解讀:拉開梯度很重要 鄭金龍填報的第一志愿是呈現明確的梯度原則。江南大學雖然是部屬“211工程”院校,但由于該校是前些年由幾所高校合并而來,校名在廣大考生和家長心中并不響亮,再加上該校地處無錫小城,因而歷年來在山東的錄取分數并不高。他瞄準了這一點,果斷將江南大學放在了第一志愿。填報專業時,也注意了梯度遞減,第一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是該校的熱門專業,錄取的可能性很小。第二、三專業則是在別人看來的“冷門”專業。根據以前錄取結果看,一般來說,只要進檔就有可能錄取。所以,考生最后被江南大學順利錄取,以一個重點控制線上較低的分數,圓了部屬重點院校的夢。 除了專業之間拉開志愿梯度外,院校之間也應該有一定的梯度。 細節3:單科分數 案例:河南文科考生方茜2011年考出了高出該省文科一本分數線9分的成績,她清楚自己這個分數在一本里上不了什么好學校,便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二本的院校里。她一心想去上海讀書,于是,在二本一志愿里填報了上海的一所財經院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二本院校開始錄取后,她得知自己的分數高于該校錄取線,慶幸自己報得真巧。可是最終因為外語分太低,不能錄取。原來,該校在《招生章程》中特別規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外語單科分數一般不低于100分”,而方茜,外語只有97分。 解讀:總分高不一定單科保險 投檔是按考生總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調檔的,可是進檔以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有些高校就不僅只采用總分這一項硬指標,還規定考核相關科目成績,即單科分數這一硬指標。也就是說,某一位考生的總分達到了某高校的錄取要求,但相關科目成績即單科分數達不到該高校的規定要求,同樣不會被錄取。 報考某個專業,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要過關,這是一些高校根據專業的特殊情況對考生提出的相關要求。報志愿不僅要看自己的總分是否與所報院校相符合,也要看自己的單科分數是否符合招生院校的特殊要求。 細節4:體檢限制 案例:劉明是山東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剛上大一不久,他接到學校下發的“退學”處理通知書:“在新生入學體檢復查中,因患有糖尿病,不符合醫學專業入學體檢要求,按照學校處理意見取消入學資格”。 劉明出生在湖北黃岡一個農村家庭。“我是在4年前得的糖尿病。上高中時,我積極治療從沒出現過大癥狀,除了有時感冒請假外,沒有因為糖尿病請過假。高考選擇學校時我選了醫科學校,也是為了自救,在學校體檢時我也通過了。”大一軍訓期間,劉明注射胰島素時要用碘酒,去醫務室買。學校知道他的病情后,作退學處理。 解讀:一定要跨過體檢門檻 考生劉明屬國家發布的《指導意見》中可以不予錄取的六種疾病之一:“嚴重的血液、內分泌及代謝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糖尿病屬于嚴重的內分泌疾病,因此被取消入學資格。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校招生體檢標準已經多次修改,現在執行的是2003年頒布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對考生的身體要求有所放寬,所使用的“口吻”也變得溫和起來,如文件的名稱由“體檢標準”改為“指導意見”,減少了“可以不予錄取”的專業,第一次使用了“不宜就讀”的字眼等等。正是這種柔性的字眼,使有的考生產生了錯覺,認為只要高考成績上線,其他都是可以商榷的,于是不顧自身條件,仍一廂情愿地去報相關專業。殊不知,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僥幸心理。因為在我國高校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目前還比較緊缺的形勢下,各高校都會在同等條件下對身體條件符合的考生優先錄取。 記者肖笛 (華西都市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名校老師教你 上了重本線如何填志愿
·專家支招高考志愿填報 總分高也有可能不被錄取
·高考報考專家:報志愿時“最容易犯的錯”
·25日12時陜西將公布高考成績 志愿填報同時啟動
·山東最快24日下午公布高考分數 報志愿網址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