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前日,首屆中國貧困地區小學校長論壇在京舉行,來自貧困地區的54位小學校長與會。記者獲悉,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于2011年發起的貧困地區小學宿舍援建項目“筑巢行動”已籌款并到賬3668.2萬元,共可援建88所貧困學校學生宿舍。但是,根據該基金會的調查,目前全國仍有超萬所學校急缺學生宿舍。 撤點并校帶來后遺癥 近年來,我國貧困地區的中心小學教育教學條件與設施有了改善。但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地理位置偏僻等因素,一些農村小學基礎設施薄弱。 “孩子們每天平均需要往返3個小時在崎嶇的山路上,冬天更困難,孩子們上學還得打手電。”在論壇上,貴州省榕江縣高扒小學校長龍安忠說,撤點并校以來,他所在地區有完整一到六年級的小學減少一半,當地小學生每天上學要在崎嶇的山路上步行2至6個小時。 從2000年到2010年“撤點并校”政策執行以來,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小學從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農村中小學數量銳減一半以上。 “撤點并校,整合了教育資源,卻給偏遠山區的孩子增加了求學諸多艱辛,也給徒步翻山越嶺求學的孩子們埋下了安全隱患,實施住宿制,確實有效彌合了撤點并校帶來的某些后遺癥,”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說,然而,新的后遺癥卻又出現了。“大部分小學沒有宿舍,需要走很遠山路,很不安全。有的學校搭建簡易的宿舍,條件太差,存在安全隱患。” 仍有超萬所小學待援助 據中國扶貧基金會2011年3月對老少邊遠貧困縣168所完全小學的調查顯示,其中有93所需要新建宿舍,占55.4%。基金會推算,如果各縣鄉鎮完全小學總數按平均為50所,則每縣約有28所小學急需新建宿舍,592個國家扶貧定重點縣共有16576所小學急需援建學生宿舍。 針對貧困小學宿舍緊缺的情況,中國扶貧基金會于2011年9月發起了一項“筑巢行動”,旨在幫助貧困地區小學解決撤點并校后的住宿難、行路難和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開展貧困地區小學宿舍援建。截至2012年7月31日,該項目累計募集善款3668.2萬元人民幣,然而,這筆資金僅能援建88所貧困小學建學生宿舍。 “88所貧困小學受援,這些學校僅占調查獲知緊缺宿舍的鄉村貧困學校總量的0.53%,目前全國依然有超過萬所貧困小學處于急需學生宿舍狀態。”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呼吁政府以及更多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到“筑巢行動”中,為孩子們提供一個美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現場 談起支教問題 校長“倒苦水” 在首屆中國貧困地區小學校長論壇上,一些貧困地區小學校長對目前盛行的志愿者支教行為“大倒苦水”,有校長甚至表示不敢接收志愿者支教,一時間,“支教”成為爭議話題。 云南省寧蒗縣溫泉完小的馬學強校長表示,外界向山區進行教育支援的最直接方式是志愿者支教,志愿者還緩解了學校的教學壓力,但也帶來了很多現實問題。 “志愿者無系統培訓、缺乏教學經驗;不好的生活習慣易引起學生盲目模仿;離開的時候過于場面化,他們花兩周時間與學生建立感情,支教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又離開,而學生對充滿朝氣的志愿者戀戀不舍,本校的老師要用很長時間去安撫學生,讓他們回到原本的學習狀態。”馬校長的傾訴引起了四川省美姑縣龍門鄉哈古小學的曲比石者校長的共鳴。 “我們的師資力量薄弱,可我卻不敢讓他們來,他們的安全誰負責?一兩周的支教作用又能有多大呢?”曲比石者校長表示,真正的支教行為需要有一個正規的志愿者招募組織對支教志愿者進行招募,同時他還希望支教的志愿者能堅持一年以上。 北師大公益研究院培訓部主任曾晶認為,目前志愿支教行為多帶有行政色彩,具有很強的功利成分。“很多志愿者沒有經過完整的培訓,帶給學生們的是五花八門的教學方法,沒有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這些都是目前支教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她表示,志愿者帶到山里的全新教學方式方法并不能持續,相反卻易給孩子們接受知識的方式帶來斷裂感,這不得不由本土教師花時間和精力去彌合,給本土教師的教學帶來影響。 (新京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南寧小學新生注冊 30多元低收費竟讓家長“不習
·南寧小學新生注冊 30多元低收費讓家長不習慣
·有些疫苗沒打全 臨近開學準小學生突擊補種疫苗
·撤點并校后遺癥 全國超萬所貧困小學急需宿舍
·“武漢精神”列入今秋中小學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