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參加科技小組活動 民樂團合練 構建學習型學校系列活動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外第一小學始建于建國初期,經過60多年的發展,至今已形成了獨具特點的教育風格。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強調師生共進,師生共成長,一切為了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同時,學校秉承“四優、一特、三建設”的發展目標,力求讓每一名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并且基礎扎實、身心健康、學有特長。 “四優一特三建設” 構建校園特色優勢 阜外一小曾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四優、一特”的辦學目標,“四優”即環境優美、管理優質、隊伍優良、育人優秀。“一特”即大力發展科技、藝術教育特色。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學校的校園環境、管理水平、隊伍建設、教育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劉凱校長認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是長期性的,特色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要實現學校的持續發展,必須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在“十一五”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探索,不斷強化已經形成的優勢和特色。 據介紹,該校從去年開始,在“四優、一特”辦學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建設”。劉凱校長說,一方面,要進行學習型組織建設,以此加強兩支隊伍建設,提升學校管理水平,這是提升學校發展的內在動力,在“三建設”中具有統領地位。另外,要進行課堂文化建設,“這是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功能、培養有用人才的主要陣地,是實現內涵發展的核心。”此外,還要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這是實現學校現代化水平的必經之路,為學習型組織建設和課堂文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為學校內涵發展提供助力。 “建設學習型組織,就要把學校建設成師生的精神家園,領導團隊更加團結務實、創新奮進。”劉凱校長表示,校園里應該充滿人文關懷,是大家每天樂于來的地方。“我們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首先是善待老師、善待員工,尊重,信賴,把大家的心攏在一起。我們要為學生服務,以育人為己任。”而學校領導班子的建設,靠學習、反思、操作、再反思,改善心智模式,系統思考,解決問題,以此不斷提升領導力。 課堂文化建設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主戰場,劉凱校長說,學校確立了“情禮交融、趣效相彰”的課堂文化定位。此外,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阜外一小大膽提出了“校園云”的設想。“我校的‘校園云’就是將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使用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教師使用的桌面、學校數據的存儲和個人數據的存儲統一集中到數據中心,使用任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工作、教學。在‘校園云’中,我們除了安裝了一般的應用程序,還安裝了人教版的電子授課系統,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的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工作的效率。” 據介紹,阜外一小 “三建設”的提出,涉及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校園建設的方方面面,是對學校總體發展的全面設計,而這些又都是為學校“四優、一特”的辦學目標服務的,保持了學校發展的連貫性、持續性。劉凱校長表示,“三建設目標的提出,順應了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潮流,契合了‘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育內涵、辦人民滿意教育’這一西城教育的發展目標。” 共建多彩文化 形成校園“流行色” 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劉凱校長形象地說,“文化”就是學校師生共同享有的校園環境,“就像空氣一樣,環繞在每一位師生的周圍,浸潤著他們的心靈。” 劉凱校長認為,文化的核心在于“價值”,體現在人們如何看待事物、評價事物,“要用聯系的、發展的態度看問題,促進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 “文化體現在適度美。”劉凱校長認為,學校在教育和培養學生時,要講究方式方法,注重學生的禮儀和習慣養成。“學校文化建設滲透在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隊伍建設中。”劉凱校長說,學校文化建設的形式可以是組織活動,比如,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黨員發展會,報告會、研討會、黨課、家長會、共建活動等。還可以是課程建設,比如,編纂校本教材,進行課堂教學等。 阜外一小去年提出“三建設”,將課堂文化建設視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主戰場。劉凱校長認為,先進的課堂文化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經過對傳統課堂的梳理和提升,學校確立了“情禮交融、趣效相彰”的課堂文化定位。 在課堂文化定位中突出了“禮”、“趣”、“效”的重要地位。學生對教師“以禮相待”,是他們熱愛教師情感外化的行為;教師對學生“彬彬有禮”則體現了他們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同時,“情禮交融”共生出“以人為本”的和諧課堂,在充滿文化氣息的愉快氣氛中進行積極、有效的主動學習。在課堂教育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完成“禮的學習”、實踐“禮的行為”、形成“禮的理念”。 “趣效相彰”則是“趣”與“效”的完美結合,相互促進。劉凱校長介紹,這里的“趣”是生發于課堂之上的、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的、學生喜愛的興趣點,是激發學習興趣的“藥引子”。而“效”則是所有課堂設計應達到的目標,是不同學生獲得具有差異性的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充滿趣味的課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獲得認知和能力。有效的學習能促進學生燃起對‘新知’的渴望。” 記者注意到,校長辦公室有全體教師照片,學校樓道里也隨處可見洋溢著孩子們笑臉的照片,劉凱校長說,打造校園文化,就是要把學校辦成“老師和孩子的家”。 劉凱校長說,“文化是由組織成員共同建設的,每個人都拋出了自己的色彩,所有的色彩都融合成為一種‘流行色’,每個人都沾上了‘流行色’,這就是這所學校的風格,烙印在每個人的意識形態里,成為行為習慣思維定式。” 堅持“育人為本” 彰顯科技藝術特色 “育人為本”是以人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劉凱校長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堅持育人為本,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任務。 劉凱校長說,堅持“育人為本”,就要激勵教師教書育人。激勵出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情,從而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靈活運用多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實效。同時,還要構建具有強大輻射作用的“教育場”。學校要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努力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多樣化發展提供沃土和氛圍。學校不僅要做到教書育人,還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中,陶冶性情操守,塑造精神氣質,發展完整人格,成為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據了解,學校曾在發展規劃里提出:“要加強科技、藝術教育。在原有特色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教育的潛能,拓展教育的內容。對學校的美術、科技、音樂教育的專用教室進行整體裝飾。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每年要有30%的畢業生以藝術、科技、體育等特長考入理想中學”。圍繞學校的發展規劃和學校的學年工作計劃,近年來,阜外一小在發展科技教育和藝術教育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 劉凱介紹,為了發展科技教育,學校專門成立了科技教研組。科技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也帶動了學生的成長。學校早在2000年就被評為科技教育示范校,多次獲得西城區科技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何紓宇同學參加了科技小組課題研究活動,撰寫論文《養成良好使用習慣,減小手機對人體的輻射》,并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二等獎。他說,“科學課題的研究不僅增長了知識、增強了動手能力,更讓我學會了與人交流,學會了給自己安排時間,也幫我進入了自己理想的中學,激發了自己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此外,阜外一小堅持科技教育和藝術教育相結合,通過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特長,并不斷搭建各種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 “只要是區教委系統布置下來的活動,我們都會組織學生參加。這樣就可以給孩子創造得獎的機會。做到把機會送給孩子,把教育留給孩子。”劉凱校長說,學校的藝術教育特色已經逐漸形成。學校成立了合唱團、民樂團、舞蹈團。目前全校有近半數學生進入藝術社團。而且近兩年來每個團都能在市區比賽中獲獎,民樂團在今年舉行的第16屆北京市藝術節民樂專場比賽中榮獲一等獎第一名。 劉凱校長表示,藝術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藝術課教學相聯系,又具有與學科教學相區別的獨特的教育價值。“我校的藝術活動的定位是:在內容和形式上,必須考慮學校教育和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面向全體學生,遵循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選擇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現和創造,并在普及的基礎上,盡可能滿足學生提高的愿望。” 晨報記者 羅德宏() 王斌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鄭州小升初“新政”:解疑家長心存疑慮十問題
·北京阜外一小:育人為本打造小學美麗教育
·心理成長課入圍名校小升初銜接課程
·西城小升初劃片學校微調 部分熱點學校有變化
·小學生一天不超一個雞腿?專家:控制糖飲油炸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