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91年—2020年高等教育畢業生數相對白領崗位補充數的倍率(單位:萬人) 表3 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藍白領職業崗位人才存量分布情況(單位:萬人) 表4 1990年—2020年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分行業大類分布情況(單位:萬人) 教育調查網絡版僅限人民網、中國教育新聞網首發,與本報無協議轉載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調查概況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畢業生的就業將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如何引導大學生認清就業趨勢、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將成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個重大議題。 本研究以國家統計數據為基礎,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趨勢進行初步研究,并據此提出若干建議,以期為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獻計獻策。 高教快速發展下的大學畢業生供求新格局 二十年來普通高校年畢業生就業需求量與城鎮勞動力市場可提供的新就業崗位總量的比例發生重大變化 根據歷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在上世紀最后10年間,我國城鎮就業崗位新補充人數為7600萬人(凈增量與補充自然減員數之和),同期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生總數為750萬人,僅為前者的10%。在本世紀前10年間,我國城鎮就業崗位新補充人數為1億3千萬人,同期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生總數為3400萬人,上升為前者的1/4。未來10年,預計我國城鎮就業崗位新補充人數約為1億4千萬人,同期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生總數將接近7000萬人,將占到城鎮就業崗位新補充人數的一半。 上述情況表明,在第一個10年,多數高校畢業生可進入前10%的城鎮勞動力市場高端崗位(在城鎮就業崗位總量中的前10%為高端白領崗位,20%為中初級白領崗位,其余70%為技能型、操作型的藍領崗位);在第二個10年,只有1/3的高校畢業生可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端崗位就業,另外2/3的畢業生主要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中端崗位就業;在未來10年,只能有1/5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高端崗位就業,其他大多數畢業生將面向勞動力市場的中端崗位,其中少數人還可能面向低端崗位就業(見表1)。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高等教育畢業生規模與全國白領崗位補充需求數比例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包括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在內的白領崗位總人數為7500萬人,比1990年凈增了1800萬人,加上自然減員數,合計10年補充量為2600萬人。同期,普通與成人高等教育畢業生數為1400萬人,只相當于同期白領崗位補充量的54%;其中普通高校畢業生只能滿足30%的需求,呈明顯供不應求的狀況。 2010年全國白領崗位總人數擴大為9700萬人,比2000年凈增2200萬人,加上自然減員數,合計10年補充量為3400萬人。同期,普通與成人高校畢業生數為4800萬人,已相當于同期白領崗位補充量的1.4倍。由于部分具有工作經驗的成人高校和中職畢業生參加白領崗位的競聘,獲取了一定比例的白領崗位,普通高校畢業生在白領崗位的競爭中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 課題組預測,2020年全國白領崗位數將比2010年凈增2800萬人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數,未來10年總補充量為4600萬人。同期,普通與成人高校畢業生預計數將達到一億人,扣除少部分專升本重復計算的人數后,實際畢業生人數為9500萬人(見表2)。 從3個10年比較來看,由于高校畢業生數的急劇增長,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今后白領崗位的補充量已不可能滿足大學畢業生的全部就業需求,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轉向藍領崗位就業成為必然趨勢。 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職業分布的變動趨勢 從分大類職業人才存量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中的白領比例逐步下降,藍領的比例逐步上升。過去20年,白領崗位中大專及以上人才總量由1990年的1100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5208萬人,增長4倍;而藍領崗位中大專及以上人才總量由1990年的103萬人猛增為2010年的2347萬人,增長22倍。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白領和藍領崗位數比值由1990年的9∶1變化為2010年的7∶3,今后這一比值還將進一步縮小(見表3)。 從分大類職業人才增量趨勢來看,白領的增量比例逐步下降,藍領的增量比例快速上升。2000年—2010年白領崗位的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比前10年增加752萬人,而藍領崗位的大專及以上人才增加了1326萬人,相當于前者的1.8倍。這種情況說明,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本專科畢業生中越來越多的人將至藍領崗位就業,這將有利于提升基礎勞動者的文化程度構成和素質。 從分大類行業存量來看,在機關事業單位從業的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總量的比例在逐步下降,在經濟行業和企業從業的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總量的比例正逐步上升。從1990年—2010年,機關事業單位的大專及以上的人才總量,由700萬人增加到3500萬人,增長了4倍;農、工、建、交、商等經濟行業、企業的大專及以上的人才總量由500萬人增加到4100萬人,增長7倍。1990年機關事業單位與經濟行業、企業的大專及以上人才擁有量比值為6∶4,到2010年反轉為4∶6(見表4)。 從分大類行業人才增量來看,機關事業單位的增量比例逐步下降,經濟行業企業的增量比例快速上升。2000年—2010年的10年間,機關事業單位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長數,較前10年增加434萬人;同期,經濟行業企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長數,較前10年增加1681萬人,后者相當于前者的4倍。上述情況表明,今后大學畢業生中的大多數人將面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經濟部門就業,而去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人數及比例將進一步下降。 上述分析表明,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畢業與就業的供求出現了新格局。這種新的格局要求高校拓寬人才的培養目標,由過去主要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轉變為培養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和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由多數畢業生面向機關事業單位和一、二線城市就業轉變為面向以企業為主的經濟部門與中小城市、農村就業。為此,需要我國高等教育由前一時期以數量發展為主的模式,轉變為以結構調整為中心的發展模式;與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對各級各類高校進行科學定位和合理分工;通過人才需求預測,調整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科類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規格,實現轉型發展。 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轉型的主要任務 據初步統計,2012年全國在校大學生數3700萬人,已提前達到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達3550萬人的目標。鑒于以上情況,數量和規模發展已不再是我國高等教育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由于規模擴張較快,以及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質量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人才市場出現了局部就業難的現象,要求高等教育由前一時期的外延發展模式轉型到內涵發展模式,將優化結構、提高質量作為工作的重點和核心任務。 嚴格控制公辦普通高校的本專科招生規模和發展速度,將學校的主要精力轉移到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的教學工作上來 在今后10年間,應對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加強宏觀調控,將每年高等學歷教育招生人數的增長速度控制在2%以內,公辦普通高校本科生保持現有招生規模不再增長,將增量主要投放到高等職業教育、成人和網絡高等繼續教育、民辦高等教育,以及專業學位研究生。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對各級各類高等學校進行科學定位與合理分工 目前我國“985”與“211”大學有100所左右,約占高校總數的4%;其他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老本科院校近500所,約占高校總數的20%;另有600多所創辦歷史不長的新建本科院校,約占高校總數的25%;其他1200多所為高職高專院校,約占高校總數的52%。這四種類型的學校基本對應了外國的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和高職高專院校四個層次,其比例結構基本符合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由于體制和諸多利益的原因,許多高校不安于現有層次,突出表現在學校制定的5年、10年規劃中,將升格和拔高學校層次作為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近年來,不少老本科院校爭相更名大學,出現了研究型大學熱、綜合性大學熱、一流大學熱;許多新建本科院校熱衷于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競相升本,對目前基本合理的高等學校體系結構帶來了沖擊和負面影響。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引導高校科學定位,合理分工,克服同質化傾向。為此,各高校要結合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本校的現有定位和實際條件,努力提高質量、辦出特色。 合理調整不同類型高等學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就業去向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僅以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例,其畢業生數占當年城鎮新就業人數的比例,由1998年的18%上升為2010年的49%。同期,普通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的畢業人數分別增長了4.5倍、6.5倍、7.3倍。這些情況表明,整個高等教育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供求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以面向高級專門人才崗位為主轉變為以面向中初級專門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崗位為主。其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高級專門人才為主,中級專門人才為輔;本科生的培養目標以中級專門人才為主,部分高級專門人才與初級人才培養為輔;高職、高專生的培養目標應是初級專門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并重。 推進結構調整與轉型發展的幾點建議 通過立法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高等教育法的相關條款做出調整和修訂。現行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條,關于“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規定,已不適應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發展趨勢,有必要修訂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在新的形勢下,高等學校應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人才培養目標重心下沉為導向,注重結構調整。 通過宣傳教育和討論,統一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和廣大教師對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必要性的認識,轉變偏重精英教育的傳統觀念,增強面向大多數學生和人才市場需求的大眾化教育觀念,推動各高等學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自身條件修訂規劃、科學定位。 繼續從嚴控制普通高等學校升格(包括專科院校升格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更名“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申報學術型碩士、博士點授權單位等);從嚴控制新設畢業生明顯供過于求的本科專業,調控就業率低、供大于求的本專科專業和學術型碩士專業的年度招生計劃。 由教育部門和人事勞動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全國各種職業崗位的職能和知識能力標準進行系統調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目錄;同時研究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校的培養目標,以及高等教育本專科專業設置課程與培養目標的不同分工與特色。對絕大多數用人單位崗位準入標準已提高為本科及以上,且本科培養規模已可滿足需求的專業,可從現行的專科專業目錄中刪除,以減少重復設置,避免供過于求。 在人才需求預測和勞動力市場供求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反饋,由教育部()有關司局和各省市自治區教育主管部門,向社會和高等學校發布分學科專業的人才供求信息,并通過年度招生計劃調控學科專業的招生結構。 公共財政資源要更多地向高職高專院校傾斜,擴大公、民辦職業類院校學生獎助學金的比例和強度,縮小與本科院校在辦學條件、生均撥款等方面的差距。 鼓勵以應用型、職業型人才為主的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建設,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辦學。有條件的特色高校,可由政府委托行業或大型企業集團牽頭組建校董會,支持并指導學校辦學。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資料來源:1.歷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1990年、2000年、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資料》) 胡瑞文 張海水 朱曦 (中國教育報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校熱門專業就業預警發布 謹防畢業紅牌
·“內定”制確保日本大學生求職穩定有序
·聚焦美國高校就業服務體系
·大學畢業生就業仍首先考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
·全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就業走向分析報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