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目前國內出臺的各種制度規定,研究生導師(碩導、博導)都不是一個“終身制”的職位,但研究生導師資格在事實上已經形成了類似“終身制”的特殊權利。從長遠來看,取消研究生導師的“終身制”,將導師與教師的身份管理相分離,是實現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然要求。 在很多大學教師的名片上,除了姓名、職務、聯系方式等內容外,還常常印有諸如“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之類的稱謂,很多人對此也習以為常。 但實際上,這種司空見慣的做法背后有值得深思的問題。 “其實很多國外教授對我們這樣的做法都感到莫名其妙,因為博導和碩導屬于‘崗位’,而并不是‘身份’。我們的教授把它印在名片上,其實就是感覺這是自己只要獲得就不會失去的私有身份。”采訪中,山東大學( 招生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業如是說。 也許正是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不久前,四川省教育廳、發改委和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關于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健全導師考核、評價、激勵制度,建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防止形成導師終身制。 廢除導師終身制,也就意味著研究生導師將由身份管理變為崗位管理,但這種轉換有多難呢? 歷史問題 事實上,縱觀目前國內出臺的各種制度規定,研究生導師都不是一個“終身制”的職位,在實際工作中,各高校也都有專門針對研究生導師的聘用機制。然而,一旦聘上,除非出現重大違規違紀現象,這一稱號通常將一直延續到這位老師退休,其間并無退出和中途考核機制。換言之,研究生導師資格在事實上已經形成了類似“終身制”的特殊權利。 和高等教育領域遇到的很多問題一樣,所謂打破“導師終身制”也不是一個新問題了。 根據記者對媒體歷年來相關報道的統計,國內最早對此有所意識的高校是北京大學。早在2000年,該校就開始試點實行博士優導師獎、博士差導師罰的制度,打破了“博士生導師”終身制。而最早對此有所表態的省份則是山東省。2004年底,山東省教育部門提出,要打破導師資格終身制,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建立動態的導師管理制度。 此后,包括湖南省、貴州省在內的國內多個省份相繼出臺相關文件。同時,湖南大學(招生辦)、天津大學、鄭州大學(招生辦)等高校也開始探索打破導師終身制的嘗試。以湖南大學為例,該校于2011年頒布《湖南大學博士生指導教師招生資格審核辦法》后的兩年時間里,共有34名教師沒有通過博導招生資格審查。 “從長遠來看,取消研究生導師的‘終身制’,將導師與教師的身份管理相分離,是實現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潮流的。”采訪中,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弼成如是說。 然而,符合潮流并不意味著就會一帆風順。 在《意見》下發之后,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小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教育部()此前也下發過類似文件,要求部屬高校這樣做,但目前為止尚未有動靜。 張小元所說的“類似文件”,是指2013年7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該文件明確要求改變單獨評定研究生導師資格的做法,強化與招生培養緊密銜接的崗位意識,防止形成導師終身制。然而實施一年以來,國內高校響應者寥寥,事實上,即使是之前出臺相關文件的省份和高校,大多也已經沒有了下文。 “導師的身份轉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面對很多問題。”劉志業說。那么,問題何在呢?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中國6省高校學費調整 寧夏部分學科漲幅超五成
·央廣網首屆全國大學生主持人大賽復賽落下帷幕
·夫婦花500多萬買學區房 孩子仍沒能順利入學
·高校研究生學費漲價 讀研3年花費超8萬元
·[人在海外]中美家長生活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