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麗萍 實習生 莊逸秀 上周末,包括“北約”“華約”和“卓越聯盟”在內的名校自主招生聯考扎堆進行。但對多數高三學生來說,這場大戰與己無關。 數據顯示,近幾年參加各高校聯考筆試的考生中,大約只有10%能被預錄取,獲得加分優惠,其余90%的學生都在陪考。然而,在復旦、交大等多所名校實際錄取的考生中,通過自主招生途徑被錄取的,又占了學校錄取總數的七八成。 “裸考”進入名校,希望越來越渺茫。也正因此,原本只有優秀生才能望其項背的自主招生考試,如今卻更像一場“海選”。考名校的機會,誰都不愿放棄。 最近,當記者走近一些名校尖子生,以及那些守候在考場外的尖子生家長,這才發現,即便是這些已經入圍的“幸運兒”,也有很多煩惱。 有人糾結,有人惆悵,有人誠惶誠恐,也有人從絕望中看到幾許希望——關于自主招生的博弈,正在進行中。 尖子生博弈——“保底”的代價,或許就是放棄興趣 2月11日下午5點30分。建國西路145號上海電視大學盧灣分校門口,陳琴默默地守候著。她穿著一件厚厚的灰色羽絨服,戴著黑色呢帽,臉已經被凍得通紅。 陳琴周圍,很多和她年紀相仿的中年人都哆嗦著,兩眼緊盯著電大鐵門里的教學樓——他們是一群陪考家長。這一天,“北約”和“華約”的自主招生筆試同日開考。 今年,滬上參加“北約”考試的學生只有300多人,只是報名“華約”考生的十分之一。 陳琴的女兒曉夕,就讀于楊浦區一所實驗性示范性中學,是為數不多的“北約”考生。 5點40分左右,曉夕出現了,腳步歡快得像只小鳥。一天的考試結束了,整整6個小時,5門科目的考試,但她臉上看不到疲倦,還興奮地和媽媽說著考試題目。 陳琴幾乎是推著女兒往前走,她并不希望曉夕聲音太大,引來旁人關注。其實,曉夕是學校的直推生,參加“北約”考試前,她已經和中學簽了約。理論上說,這類學生沒有必要再來搏擊“北約”自主招生的入場券,但陳琴可不這么想。 誘惑來了:免試直推 走過永嘉路,天色黑了,人少了。眼看記者一路隨行,陳琴嘆口氣,放緩了腳步。“我們今天來考試,只是碰碰運氣,希望能多一個機會。” 曉夕不僅就讀于一所名牌高中,還是理科實驗班的學生,班里的排名在第十位左右。 去年11月,復旦、交大、同濟等名校直推生的名額表,陸續下放到她的高中。直推生的“待遇”是,不用參加筆試,可直接進入自主招生面試環節。 在征詢班級前十五名同學的直推意向后,班主任告訴曉夕,她的排名只能領到同濟直推生的表格。曉夕想都沒想,直接“拒”了同濟的直推資格。 曉夕的家,就住在復旦邊上。打讀高中起,她就把進入復旦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高二開始,曉夕就在為參加復旦自主招生水平測試(俗稱“千分考”)作準備。她知道,這所名校更喜歡能“十個手指彈鋼琴”的學生,知識面要寬,每門功課都不能偏廢。高二下半學期,成績很不錯的她還在課外參加補習班,鞏固并加深歷史、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一學期約莫5000元的補習費讓曉夕覺得,自己“正走在通往復旦的路上”。也正因此,她認為,考同濟是沒有必要的。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博弈自主招生考試 付出與辛苦不值一提
·專家解讀2012年自主招生面試技巧
·寫給沒有通過自主招生考試的高三學生
·自主招生考試“烤”熱“自招經濟”
·“北大系”自主招生考試北京考點首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