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已經上高二了,多半是趕不上在北京()了。”家長申益并沒有松一口氣。 2000年,作為某IT高新技術企業的引進人才,申益成為第一批北京工作居住證持有者在北京工作。“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孩子就在北京讀書,因為有北京綠卡,讀中小學時享受市民待遇。”申益目前的難題是,如果政策不變,孩子明年就得回老家高考,而根據當地規定,有戶籍但沒有學籍的孩子只能以社會考生身份報名,不得報考提前錄取院校、軍校,“可兒子一心想進軍校。” 九萬多人簽名支持就地高考 與申益有著相同困擾的家長并不在少數。根據我國目前的高招制度,考生只能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以北京為例,據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數據,截至2011年秋季開學,義務教育階段有47.8萬多隨遷子女。在現有政策下,這些孩子只能以借考形式參加中考,不能報考北京市高中,不得在京參加高考。 “可回老家也不行啊。”山東人張猷說,孩子從生活上到學習上都很難適應,“各地高中教育方式不一樣,甚至考試科目都有差別。而且交流都成問題,尤其是江浙一帶,一口京片子的孩子回家連方言都聽不懂。” 盡管面臨兩難抉擇,但多數城市新移民表示不會再返回原籍,因為相當一部分新移民的事業、家庭、不動產、交際圈均已扎根在遷入的城市,返回原籍面臨著巨大的代價,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被 () ”。 今年2月23日,300多位志愿者到教育部門前要求面見部長袁貴仁。非京籍家長“一生何求”回憶,在接待廳的桌子上,排列放著8本厚厚的簽名冊,共計8.8萬個簽名。據了解,志愿者家長們經常到地鐵、商場等地組織簽名活動,以爭取更多的支持。根據教育公平網站顯示,截至3月13日中午,簽名支持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的人數已經達到95021人。 背后的支持者更為龐大。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現有2.2億人離開戶籍地遷居異地工作和生活。2010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和初中就學的人數已達997.1萬。 熱點地區家長憂慮多 一邊是隨遷子女家長群體越來越高的放開異地高考的呼聲;另一邊,則是在北京、上海這些熱點地區本地戶籍家長的擔憂與反對。 據報道,此次兩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解決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問題,“既要想到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他認為,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之所以難,就難在“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杜玉波之所以強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是因為目前中國的高考現狀中,存在著高考“高地”和“洼地”。北京、上海等地屬于“錄取率高,教育水平高”的高考“洼地”。這兩個地區正是目前要求解決隨遷子女高考呼聲最高的地方。 在“e度教育社區”論壇里,有網友陸續發表了“北京家長針對‘就地高考’等問題的幾點意見”,以及《北京市民致教育部的公開信》,引發網友關注和跟帖。 在公開信和意見中,京籍家長也表達了自己的擔心:放開流動人口子女參加本地高考,會對本地學生造成沖擊;因“洼地”效應而產生的高考移民,進一步加劇城市的承載壓力。并提出在小學、初中、高中、高考階段對外來人口子女實行不同的限制方案。 北京市民田芳說,雖然她的孩子還在幼兒園,但她已切身感受到了幼兒園入園難、小學入學難,更不用小升初了。她覺得,外來人口的快速增加已經給京籍家長帶來了壓力,“我所在的小區就有隨遷子女家長,他們基本都生了二胎,這些人要么在公司打工,要么做小生意,國家對他們的超生行為無法監管。”田芳說,“這不單是一個高考的問題,必須看到其背后一系列引發的問題。” 網友墨寶說,“開放高考涉及的地方財政、城市管理、社會保障、醫療交通乃至計劃生育方面,這些問題都考慮了嗎?你們不覺得北京已經不堪重負了嗎?” 田芳擔心,一旦放開異地高考,北京會涌入大量外來生源,“較高的升學率一直是北京的優勢,一旦放開,必將吸引更多人落腳北京,戶籍制度也將被徹底架空,是否會形成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在兩會期間,不少代表也提出了開放隨遷子女就地高考所面臨的現實困難,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地,高考競爭相對不激烈、人口流入多,是異地高考矛盾最復雜最尖銳的地區。 出路在何方 2月29日,山東率先發布改革意見,從2014年起,凡在山東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山東就地報名參加高考,與山東考生享受同等錄取政策。 這讓王莉隱隱地感到了一絲希望。2010年,北京義務教育放開對外地戶籍的限制也曾讓王莉感受到希望。本想在孩子升初中時就要回河北老家的她因此選擇了留京。 2010年2月起,北京家長率先自發成立“教育公平公民聯合行動”,隨后,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家長也加入到這一行動中。2011年10月29日,隨遷子女家長發布民間版《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建議各省區以學籍取代戶籍作為高考報名依據,允許非戶籍子女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 他們的呼吁也開始得到不少專家、學者的支持。()校長鐘秉林個人贊成就地高考,他建議,就地高考實行后,北京、上海等地應更多地投放招生計劃指標,以保證不會影響到常住人口子女高考的利益。 教育部長袁貴仁表示,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不意味著完全開放,而是存在“條件準入”:一方面要考慮城市的承載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長滿足在當地工作等條件。教育部的官員們稱,尤其要考慮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承載力。 事實上,從有關專家的觀點、本地人和外地人在網上的論戰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關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改革的爭論,都是建立在立場和理念層面上,并沒有具體數據來支撐。 法學院教授熊文釗呼吁,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改革需要頂層設計。他建議,教育部的統一方案需要有公眾的參與,要有多方聲音,不能關起門來做方案做調研。從長遠看,改革應系統地從體制上徹底解決。要有一個公平的標尺,即不傷害孩子的成長。 (中國婦女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陜西省2012年高考報名人數同比去年減少8664人
·不能傷害孩子 解決異地高考的公平標尺
·廣州高考一模分析 文科數學難度或大幅下降
·廣州高考一模分析 2012文科生競爭大上線難
·高考評論:體能不達優 憂患在明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