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普 日前,在南開大學召開的全國高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第九屆大運會組委會秘書長王登峰列舉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半個月前,他出席北京大學2011級學生軍訓結業典禮時了解到,兩周軍訓期間,近3500名學生累計看病超過6000人次,特別是第一周,暈倒者眾多。(9月18日《西安晚報》) 從列舉的數字看來,參加軍訓的大學新生平均每人看病將近2次。筆者以為,這一現象絕不是孤例,全國其他高校的大學新生概莫能外。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如此羸弱的身體讓人堪憂。 早在2010年《中國青年報》就曾在《國民體質監測顯示青少年體能連續10年整體下降》一文中顯示:根據國民體質監測結果,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能素質整體下降。2005年與1995年相比,學生的柔韌性、爆發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趨勢。其中,體能素質中的速度素質、力量素質已連續10年下降,耐力素質已連續20年下降。 造成大學新生身體素質差、青少年體能連續10年整體下降等狀況,國民體能教育的短板是重要的原因。無論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時期,盡管有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倡導,注重知識教育忽略體能應試教育早已成為普遍現象。在人才教育培養體系中,教授知識考核學習成績,這種單方面注重知識偏重學習成績而忽略輕視學生體能素質教育的理念,勢必產生“頭腦發達,四肢羸弱”的學生。雖然在中考有體育加試、初高中開設體育課、高校體能測驗等,最終的收效大多是讓學生擁有評價上的“合格”或單單是體育課分數,真實的體能增強卻收效甚微。 因此,北大軍訓出現“6000人次”看病現象給予警示,加強國民體能教育已是當務之急,完善學校體育體系,加大青少年體能教育力度,讓青少年在學習階段學好知識的同時,得到充分的體能鍛煉,真正實現青少年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繼而實現全民體能的增強,推動我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邁進,讓中華民族葆有蓬勃的生命力。 (新華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復讀生群體調查:“不甘心”是原動力
·高三生網上“拼友”熬夜苦讀
·高校學生軍訓出現6000人次看病現象的警示
·大學第1課講孝道 3000新生被催眠后痛哭
·民辦高校遭遇生死劫 180分錄取仍無人報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