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名京籍人士日前赴北京市教委信訪辦抗議放開異地高考()。他們認為,外籍孩子素質極差,帶壞了本地小孩,且過多占用了本地教育資源,“要想享受作為北京人的權利,必須先要承擔責任”。在互聯網上,京籍人士申明,外地人口通入嚴重影響了本地居民的正當權益。(10月19日《環球時報》) 任何制度性的變化,都是相關各方博弈的過程。所以,有人強烈要求放開異地高考,也必然有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放開進行抗議。但是,只要這個博弈的過程是公開透明的,其結果無論為何,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況且,在開放、包容越來越為人所接受的今天,異地高考的放開已經是大勢所趨,問題只在于放開的早晚。 這些人抗議者的觀點其實不值一駁,比如,他們認為“要想享受作為北京人的權利,必須先要承擔責任”,不知道這里的責任是指什么,但作為一個公民來說,對國家的最大的責任或義務就是依法納稅。這些長期在京生活的非京籍人士,他們努力工作,照章納稅,這些稅收與京籍人口的稅收一起,被用在了北京的建設上。他們為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少承擔了什么責任? 況且,實際情況是,這些非京籍人士承擔了自己責任和義務,卻沒有享受到應享受的權利,比如就業,比如子女入學、高考。在這些方面,他們所受的限制雖然也在逐漸減少,但一些關鍵問題上的限制卻總是揮之不去,其工作、生活也受到了諸多困擾。 截至去年底,北京居住人口突破2000萬,京籍人士為1200多萬。而有資料顯示,在建國之初,北京人口僅為150萬。這1200萬的京籍人口絕不是原有的150萬繁衍而來的,而是包含了源源不斷的入籍北京的外來人口及其繁衍的后代。如果說別人是外來人口,這些反對外地人在本地高考的北京人,有幾個若干年前不是外來人口呢? 正是這些不斷補充進來的外來人口,鑄就了北京的活力,推動了北京的發展。這其中,就有那些以北京人自居,對外地人無比歧視的人的父輩。改革開放之后,北京的發展更可謂日新月異,而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外地人的心血和智慧?歧視別人者恒被歧視,因為,一個由不能公平對待別人的人組成的社會,也必然不可能公平對待任何人。不僅北京如此,各地皆是如此。 一個不寬容的社會,一個缺乏對他人平等相待的社會,是沒有活力可言的。實際上,恰恰是數十年的基于戶籍不同的升學歧視,造就了一些本地人根深蒂固的偏見。而這種偏見的消除或消解,從根本上來講,只能寄希望于社會的更加開放、多元,而這,恰恰說明放開異地高考,使外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平等地享受同樣的權利是十分必要的。 當歧視性制度的藩籬被破除,當社會變得更加開放、包容,這種以素質差為由阻止某一部分人群享受某一權益的行為,一定會越來越少。 (紅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專家稱異地高考是大勢所趨 部分人應做適當犧牲
·“異地高考”古已有之 不是洪水猛獸是利國利民
·山東大學設全國首個儒學學科并單獨招生
·高考評論:反對異地高考是無視社會公正
·爭議異地高考:需一把規則之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