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高考()生們分秒必爭地為高考作最后沖刺準備之時,一篇關于中山某中學涉嫌高考加分舞弊的報道則大大刺傷了考生。此事件爆料者稱,該中學多名通過定向越野比賽獲得加分資格的學生,實際上從未參加過任何國家體育總局認可的定向越野比賽。 雖然近幾年高校一直在擴招,但是高考這座通往美好未來的“獨木橋”的身份依舊沒有改變。千軍萬馬趕高考,無論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或是緊張備戰高考的考生,他們都將希望的籌碼加注在高考之上,而高考中一分的偏差足以改變考生的人生。 設立高考加分的初衷主要是為了保護和照顧弱勢群體考生的利益,彌補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然而,現實給了考生們響亮的巴掌,高考加分這塊誘人的大蛋糕同時也招來了許多虎視眈眈的碩鼠,最終淪為一些學校、權貴爭相追逐、玩弄權力的游戲。高考加分造假行為并不鮮見,2009年重慶曝出的高考狀元偽造民族成分的高考加分造假案仍記憶猶新,類似的造假行為光是被曝光的已讓人目不暇接了。 針對網帖曝光的情況,中山市教育局只是輕描淡寫回應了一句:事件仍在調查當中。這是否又是一件權利尋租、利益驅動的典型案例呢?一切定論都為時尚早,但是眾多的先例已讓咱們產生慣性質疑:是不是學校為提高升學率、增加知名度而增磚添瓦的又一“舉措”呢?是不是權貴們揮金為子女前程鋪路呢?從維護公平到千夫所指,高考加分一直以來都爭議不斷,呼吁取消高考加分的聲音也此起彼伏。 高考加分何以與設立的初衷背道而馳,淪為了過街老鼠?加分是造就公平還是滋生腐敗?虛假加分操作因其較為隱蔽且造假成本微乎其微,這也促使不少人選擇“放手一搏”。久而久之,高考加分名額就如同注水豬肉,日益壯大的“體尖生”隊伍便呈現虛假豐腴的狀態。然而,層出不窮的造假行為已讓不少人對高考公平性失去了信心。高分加分造假透露出的“利益至上”抹黑了教育公平,更是讓百姓痛恨卻又無奈。 高考加分的負面效應近幾年來逐漸浮出水面,且不說加分造假為權力尋租提供肥沃的土壤,已被逐出保送條件的奧賽仍然余溫未消,依舊與考生的課余生活如影相隨,當知識僅僅被功利化為一種工具時,談何素質教育。 從2014年起,廣東高考加分項目就將從原來的23個銳減至6個。為捍衛教育公平,加分項目的“大瘦身”勢在必行,但咱們的焦點更應該聚焦在剩下的6個項目上,只有監管到位,處罰嚴厲,才能貫徹教育公平的初衷。 (信息時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異地高考三大準入條件被指太苛刻 網上引熱議
·“毛主席語錄”成香港高考試題 考生“被考倒”
·內蒙古:2014年起將執行新的高考加分政策
·評論:拿什么拯救已經“變質”的高考加分制度
·北京2013年高考題調難度減負 招生目錄5月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