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17時前,江蘇考生對高考()志愿填報進行最后確認。糾結于高招地域選擇的考生,尤其是一些在一本、二本分數線上“低空飄過”的考生,必須作出選擇了,而這份糾結恐怕會延續經年。 “最好省內,最多到上海浙江” 發揮失常、想留長三角、可也不愿將就一般的學校,揚州中學強化班的燦燦(化名),就自己的情況,說“很難找到可以填報的合適志愿”。 “她的目標學校原來是上海交通大學(),平時成績也挺好的,‘小高考’是兩個A兩個B,而這次考場發揮失常,比本一分數線少了6分。”燦燦家人告訴記者,為了照顧她讀書,從初中開始全家就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燦燦自己也很努力,逢年過節都不出來玩,“本以為可以拿個好成績,沒想到……” 這樣的分數,可以嘗試填報中西部較好的大學,而父母卻不希望她離家太遠:“上大學跑那么遠,不放心。地域選擇上,最好是省內,最多到上海、浙江吧。” 然而,填報省內的志愿,她的分數比較尷尬。父母希望她能填到省內211大學的二本專業,于是,選擇范圍又大大縮小,直到截止日期,一家人還在為填報糾結不已。 “如果不是上清華、北大或分數同自己預期的差太多,一般來說,江蘇學生首選省內高校。”東南大學(招生辦)通信工程專業畢業生李斌表示,非常理解這種糾結的心情,前一陣他還在為老家海安的一名考生排解郁悶心情,“他比本一線差3分,還是想報省內高校。縣城的孩子,對外省高校信息的了解也少,加上家長保守,不希望孩子走得太遠。” 江蘇考生在選擇大學時不愿“走出家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家長認為“留在這里上大學將來找工作更有優勢”,同時,在省內讀大學,4年的大學時間也能為個人將來發展聚集起人脈。 選擇省外,沖的是大學“牌子” “本一線上10分,也正是一個尷尬分數南京高校恐怕報不到好的了。”昨天,南京中華中學的理科生朱小雨,既糾結又無奈地在志愿確認書上簽了字。小雨父親是一位高校老師,深知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之難,他認為,現在的填報必須與以后找工作聯系起來,“除了要考慮專業,也要考慮大學的‘牌子’,與其在南京上一個普通的高校,還不如去省外的‘985’或者‘211’高校,將來畢業或考研()也都容易一些。” 在填報志愿前,小雨做足了功課,“分數出來之后,最糾結的不是選專業,而是省內省外的學校選擇。我的分數,省內只敢填報本一線左右或是本二線高分段學校,不如去外省,競爭也沒這么激烈。也許生活條件差一些吧,反正我的適應能力強,不礙事的。”這位“95后”一臉淡定, “第二志愿是鄭州大學(招生辦),穩一穩;第三志愿是東北大學秦皇島校區,這算是保底的。” 泰州興化中學的房同學,目前已決定第一志愿填報成都某高校。她也是經歷過一段糾結的:“我才比本一線高出十幾分,志愿不好填。去年本來可以去本二學校,但我想讀本一,就復讀了一年。今年成績出來,填南京、蘇州的本一學校競爭太激烈,不如填報外省的保險一點。而且,爸媽也想讓我出去歷練,他們說‘距離不是問題,是好學校就行’。” 東南大學招生辦主任蔡亮認為,根據以往招生情況,如果比一本線高出30分左右,可以考慮選擇中西部的一流高校,“這個分數,在本省可能只能填報二流的一本學校。” 獨一代,家長比孩子“更保守” “本來上大學就是從籠子里放飛的,只是可憐了我老爸老媽。他們一直想讓我離家近一點,方便他們照顧。”作為獨一代,朱小雨說出了很多同齡人的心聲。他所面臨的,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整個家庭的糾結。 南京29中教務處主任袁京莉,已有多年指導志愿填報的經驗。對于志愿地域選擇的糾結,她表示:“其實孩子對地域倒不太糾結,他們愿意往外跑。糾結的是家長,舍不得孩子。江浙一帶,確實是教育資源豐富,氛圍好,離家又近,‘獨一代’家長當然希望孩子留在身邊。” 她分析道,“中西部可能地域偏遠,有些城市比如成都、武漢,教育氛圍也不錯。中西部的分數線肯定比省內低,綜合考量,去中西部的好學校未嘗不是好選擇。而且,長期在同一地域生活,接觸的是同質文化,對孩子眼界、成長都是一種限制。家長應當扭轉‘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習慣,不妨把孩子‘放養’出去,接觸其他地域的不同文化元素有利于青年人的個性發展。” 如今在深圳發展的鹽城中學1992級畢業生劉一名,當年讀大學就選擇了長沙。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對當年的選擇感到慶幸:“第一,到外省讀大學,對人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學時期,正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江蘇人比較內斂,而湖南人則敢拼敢闖。僅從這一點看,我也建議江蘇的孩子到湖南、湖北、東北等這些‘更具血性’的地區讀大學;第二,遠離家鄉,也可以培養一個人獨自處理事情的能力,對未來的工作、社交也是大有好處的。”記者 劉 燁 葛靈丹 杭春燕 (新華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洋高考”:另一種“過河”方式
·高考后他們很糾結 孩子去省外父母難割舍
·廣東高招錄取將開始 為防騷擾考生家庭電話將屏
·為選中意專業 武漢大學畢業生回爐復讀再戰高考
·越南學生:高考是通往美好未來的一扇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