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上周各地大學迎來開學季。中山大學要求該校2013級8000名新生入學報到時,要向學校學生工作處遞交一份特別的暑假作業——《弟子規》讀后感。 □事件 上周各地大學迎來開學季。中山大學要求該校2013級8000名新生入學報到時,要向學校學生工作處遞交一份特別的暑假作業——《弟子規》讀后感。此舉不僅在中山大學校內引發不同聲音,贊賞者以為在當今禮儀之道盡失的情況下,倡導學生閱讀古典意義匪淺,批評者則指斥《弟子規》所傳達的精神與現代大學應有的意識完全背道而馳。該校哲學系知名教授袁偉時更公開發表了題為《中山大學的新“笑劇”》的評論,認為,把一本300多年前五六歲小孩念的蒙學教材,一下子上升為大學生必讀的“經典”,力度太大了。還要今日大學生誠惶誠恐去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大笑話。這一新聞經媒體傳播后,也引發了各方的廣泛爭議。 中山大學學生處負責人表示,“悅”讀感的作業是今年首次嘗試,布置這份作業的初衷是倡導學生無功利閱讀,利用假期重拾自己,多讀一些傳統文化經典。希望新生入學就學會規則意識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弟子規》一書正是古人倡導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中山大學表示,正在整理收集8000多新生交上來的讀后感,進行分析和總結后,再決定“悅”讀《弟子規》是否年年持續下去,成為該校獨特的“常規動作”。 (修菁) □微聲音 @小菲:《弟子規》的內容仍然有用,但應該鼓勵學生領悟其思想精華,而非以作業的形式強制開展。 @鵬飛:中山大學的“讀經”教育體現了一種努力,是對舊模式的突破。但這種創新,也要符合大學教育的特點——大學德育不應是訓誡式的,而要致力于喚醒道德的自覺;它不僅是一種道德的思考,更要將感知與實踐密切結合,“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大超:現代大學作為公民教育的前沿,它有責任,也有希望為我們找出改善道德秩序的良方。然而,求助于經典所帶有的那種永恒的亮色,暗示我們遭遇的如此尖銳的問題可以有如此輕易地解決,正表明解決問題的路還有很長。如果教育者尚且不能普及和實踐《弟子規》的教育,卻又急切地試圖去影響學生,或許得到的,是更多反面的效果。 □特約點評 推薦大學生讀蒙書不可笑,關鍵在閱讀態度 在我看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現代大學生該不該讀《弟子規》,而在于以怎樣的情懷對待《弟子規》,以怎樣的態度閱讀《弟子規》。 把《弟子規》當做心性之學、當做道德之學來看待,認為誦讀它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改善,能使大學生們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構,甚至能夠療治當今社會的亂象,從而把它當做遵奉的對象,在虔誠敬畏和恭謙接受的前提下,記取和掌握其中的規條,不顧變化了的情勢,不分辨其一般原則和具體內容,原封不動地拿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踐行,這不過是一些人不切實際的一廂情愿,是一種虛妄的想法。至于學生網上拷貝以應付差事,浪費大量的資源不說,這還導致了對道德的輕忽和褻玩。不適當的道德教育,造成了道德虛偽,其惡果甚至比道德教育的缺失還嚴重,實在是得不償失。在這個層面上,我認同袁偉時教授的危言聳聽。 把《弟子規》當做一種知識之學、文化之學來看待,學習它不是為了力行其中的“勸”、力戒其中的“禁”,而是為了認識古代中國的禮儀規范,了解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探究中國的文明文化。這時,《弟子規》就是一個探究的對象。而探究是為了了解和認知,明白它說了什么,為什么會這么說,它這么說的意義何在,那些規條在現代具有怎樣的價值,能否成為我們當今文化建設的有效資源等等,這種取向的前提是質疑和批判。而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獨立自主地運用自己的理性,這正是大學的意義所在。從這個意思上說,現代大學生不僅應該讀,而且必須讀《弟子規》。 千萬不要以為傳統的啟蒙教材就不應該進入現代大學的校園,也完全沒有必要視現代大學生讀過去五六歲小孩念的蒙書為可笑。傳統蒙書知識豐博,編寫得體,很多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是傳統知識結構的縮影,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它們之所以進入孩子們的課堂,不是因為它內容的狹隘,而主要是它表現形式的淺顯。它過去培育了包括眾多杰出學者的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現在依然是人們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知識的有效途徑。現代大學生讀過去的蒙書不可笑,視這種現象為可笑才真正的可笑。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 (人民政協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內地生留港意愿下降 學者稱尖子生無用武之地
·“入學標配”破萬 “開學季”為何變“燒錢季”
·中山大學新生報到要求交《弟子規》讀后感
·上海考試制度調整 高中學業考是否取代高考仍未
·北大神童新生僅13歲 兩奧運冠軍保送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