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高考改革牽涉方方面面,需穩妥推進,最終目標應當指向高考社會化以及整個招生制度的改革。有百利無一弊的改革是不存在的,既然踏出這一步,就要超越坐而論道,不斷實踐與完善。 我個人贊成這種改革,這是經過多年爭論和反復研究后終于沉淀下來的結果,預示著舉步維艱的高考()改革終于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增加語文高考的分值理由有三: 一是語文學科屬于基礎學科,對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對一個人成長的“覆蓋性”影響,是其他任何學科都難以取代的。語文學科可以說是“基礎的基礎”。有人可能認為,我是中文系教授,對語文情有獨鐘,說這話是“老王賣瓜”。其實很多卓越的科學家也都強調語文的基礎性和重要性。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院士就說過,“數、理、化當然重要,但語文卻是各門學科的最基本的工具。”他強調的就是語文的基礎性。 理由之二,語文又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培養目標不只是知識和能力,還應當延伸到整體素養。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把“語文素養”當作核心的終端的課程目標。而“素養”的考察是比較難于量化的,光靠一些知識性的題目,或者局限于一些具體的能力測試,都難以檢測總體的語文素養。高考之所以要考作文,也是希望通過作文來考察考生的語文素養,因為作文有賴于綜合能力,包括語言運用能力及其背后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風等等,其實就是素養。而這么些年來,高考作文的分值一直在60分左右,顯然不夠,難以承擔“綜合考察”的擔子。 理由之三,是現在母語學習普遍不受重視,語文教學已經被邊緣化。因為語文素養提升要靠大量閱讀,要長期積累,很難依賴“短促突擊”的復習去提高考分,許多學生甚至認為語文學不學都差不多,這勢必放逐語文,擠掉本該學語文的時間給英語或其他“好拿分”的學科。有的學校甚至公開要語文給其他學科“讓路”。適當增加語文分值,將有利于恢復語文應有的地位,讓全社會重視母語教育。 現在很多人眼睛只盯著分值的增減,而不看整個改革的方案,不同學科立場就難免有片面的爭執。就說英語的分值降低吧,其配套措施是平時增加社會化等級考試,其實是更重視英語,也更符合英語教學需要依賴語境的規律。同樣,語文分值提高也并非萬事大吉,重要的是要改進現有的普遍的語文教學模式,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當然,語文高考命題和閱卷也必須改革,增加科學性和公平性。 高考改革牽涉方方面面,需穩妥推進,最終目標應當指向高考社會化以及整個招生制度的改革。有百利無一弊的改革是不存在的,既然踏出這一步,就要超越坐而論道,不斷實踐與完善。(溫儒敏)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廣州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邵留生:英語走下了神壇 分數什么時候走下
·狀元也休學 赴港內地學生產生“融入難”
·北京出臺中高考改革方案 江蘇方案還不確定
·教改應改變的是英語的教學和應試模式
·北大中文系教授:高考增加語文分值值得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