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面對新形勢,內地學生和香港高校都應在磨合中轉變思維。內地學生應積極調整心態,努力了解香港,適應和融入當地文化和環境。 新華社香港電(劉歡 楊皓 高鳴)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因語言不通、課程安排等原因,從香港大學休學;香港城市大學部分學生對授課語言和課程設置有意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關注。 分析人士認為,面對新形勢,內地學生和香港高校都應在磨合中轉變思維。內地學生應積極調整心態,努力了解香港,適應和融入當地文化和環境;香港高校則應針對內地生源變化推進教學改革,更新學校的學科和課程設置,調整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 融入之難 香港回歸后,赴港就讀的內地學生增長迅猛。據統計,本科生由1997/1998年度的僅7人,增至2011/2012年度的4582人;研究生由937人增至4353人。至今累計已有超過6萬名內地生在港求學。 像劉丁寧一樣,聽不懂粵語,是許多內地學生融入香港社會面臨的第一道檻。目前香港高校必修課大多為英語授課,只要英語過關,即使不會粵語對最后取得學位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選修課和課余生活卻逃不過“粵語關”。在香港聽不懂粵語,意味著溝通的障礙和生活的不便。 正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內地生傅瑤說,她在港大攻讀碩士課程時,班里有10多個內地生,約占全班人數的三分之一。對于是否學習粵語,他們想法各異。她說,即使有心學習,要想真正說一口流利粵語也絕非易事。她來港已經4年,至今粵語還是會聽不會說。 除了語言,難與當地文化產生共鳴也是內地生的困擾。“和香港同學感到難以深交,主要是因為沒有共同的成長背景,很難有共同話題。”傅瑤說,她的一個廣東同學,不存在語言問題,但交的朋友主要還是內地的。兩地生活習慣、歷史傳統及文化上的差異阻礙了內地生融入香港。 適應香港 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鄧日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內地同學來港后,參與校內社團活動明顯不如香港同學,也基本不會在學生會任職。“可能是因為內地同學更看重學業,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比香港同學要多,”他說,“而且內地同學往往有自己的小圈子,香港同學因此與外國同學玩得多一些。” 曾在北京大學求學、現為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的岳中琦告訴記者,劉丁寧從港大休學雖然是個案,卻是許多內地學生對香港并不了解和適應的寫照。他認為,港大教學方式及課程安排等,這些情況來港大之前就應掌握。 “不管去到哪兒,人到了一個新環境肯定會有不適應的現象發生,這時調整好心態是最重要的,”他認為,“無論是否打算長期留港,學一門新語言,接觸一些新的人和環境都是好事,年輕人應該去努力地適應環境,不管是在港大還是北大。” 從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后留港工作、“港漂圈”創始人趙磊是東北人,初到香港時很不適應。“在東北我們是吃飯喝酒,這里是吃飯喝茶;聽不懂廣東話,不習慣全英文授課……”6年過去了,他發現自己開始改變,“現在回到香港能找到像‘家’一樣的踏實感,覺得自己逐漸融入這個社會。” 轉變思維 據香港城市大學澄清,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城大內地學生與香港學生爆發所謂“罵戰”事件,只是部分同學對授課語言和課程安排有意見,“罵戰”并不存在。據了解,之所以不少內地學生選擇廣東話課程,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究生課程設置不足,導致部分學生不修該課便無法畢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內地學生選擇港校的越來越多,這是因為港校的辦學優勢有目共睹,但這不意味著港校就沒必要針對內地學生的增多,對原有的辦學進行調整。只有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改革,才可能更好地發揮港校的優勢,這不是要求學校改變傳統的辦學風格,而是在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岳中琦也認為,隨著內地學生增多,如果學校的課程設置和管理水平不能同步跟進,肯定會產生矛盾和問題。“學校既然收了學費,就應該提供好服務。”他說,學校管理者不能抱著老思維不放,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變化及時作出調整。 還有評論認為,港校在招生時,應該多向考生介紹香港與內地的文化尤其是語言差異,為其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介紹。對于至今仍難以適應的內地生,則應為他們提供額外的語言培訓、文化和社會背景知識介紹以及心理輔導等支持,以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及融入香港。 (新華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邵留生:英語走下了神壇 分數什么時候走下
·狀元也休學 赴港內地學生產生“融入難”
·北京出臺中高考改革方案 江蘇方案還不確定
·教改應改變的是英語的教學和應試模式
·北大中文系教授:高考增加語文分值值得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