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文高理低”原本是正常的兩科高考分數差異,然而據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本科批次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記錄,文理科分數線差異正在連年加大 【調查】 思想上“重理輕文”事實上“重文輕理” 從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系畢業的小袁告訴記者,在就業競爭中文科生往往處于弱勢。“理科生憑技術吃飯,學好了專業不愁找不到工作,我們就不一樣了,文科專業有很多互通的地方,沒有特別明顯的專業界限,在和非對口專業的畢業生競爭一個崗位的時候,往往優勢不大。”小袁坦言,應聘碰壁的時候,他總會有“文科無用”的想法,“大學4年學到的東西真的不算多,我會的東西,理科生也許會;但理科生會的東西,我卻一竅不通。” 雖然就業上“重理輕文”,但事實上高考()選科卻連年呈現“重文輕理”的局面。文理科的差異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尤為明顯,文史類專業的選擇面則相對較窄,可選擇的專業也比理工類少很多。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專業大類共有70多個,而根據2013年上海招生專業目錄書,文科可填報的只有哲學類、法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類、社會學類、政治學類、教育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外國語言文學類、新聞傳播學類、歷史學類、管理學、圖書檔案學等十多個類別。比起理科所能選擇的專業類別,相差甚遠。 不過,在“考進大學”這一現實目標前,很多考生和家長改變了觀點。“雖然文科出路不好,但是我還是建議孩子選讀文科,理由很簡單,畢竟文科學起來相對容易。能不能考進好專業是其次,起碼先要考進大學吧。”家長洪女士一語道破了矛盾背后的原因,她的女兒在2013年高考中順利考上了大學。對很多家長和高考考生來說,“進大學”是比“選專業”更加現實的目標,因為進不了大學的門檻,任何關于文理科就業好壞的爭論都是無意義的。 記者發現,高中階段“被文科”的考生不在少數,甚至教師也會勸說理科成績不理想的考生改選文科。此外,每年到分文理科班的時候,教師都會動員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學藝術,因為藝考專業對成績要求更低。在“進大學校門至上”的價值觀面前,學校、家長和考生均會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升學通道。 應試背景更易發揮“死記硬背”優勢 剛剛從格致中學畢業的蕾蕾(化名)還對去年的高考記憶猶新。“我的成績在學校里不算好,和大多數女孩子一樣,背功是強項,但對理科不大感冒,所以分科的時候,班主任就建議我選了歷史。”蕾蕾告訴記者,當時班上還有不少像自己一樣對理科“缺根筋”的同學,無奈之下,只能選擇相對容易一些的文科,“只要肯花時間,死記硬背總還能抓到點分數。” 目前就讀于復旦大學經濟管理實驗班的唐雨楓也有著相似的經歷。她坦言,自己的數學不太好,拼不過理科生,而對文科類的知識點則比較擅長,于是才選了歷史。“女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普遍適合文科學習,而且目前應試環境下的文科教育又偏重記憶教學,反而文科更能發揮優勢。所以這兩年,學校里的文科班也是越開越多了。” “政治和地理都是我感興趣的文科課程,原本我是想從中選擇一門作為加試科目的,但在我們學校,這兩科各自都只開了一個班,家里人擔心不是學校的強項,或者說風氣不好,所以最后我成了三個歷史班中的一員考生。”唐雨楓一邊講述自己的選科過程,一邊感嘆高三歷史的枯燥乏味。“背大事年表是個相當浩大的工程,讓人絲毫提不起興趣,但這就是歷史學科唯一的出路,背熟了這一整套,可以解決大部分的題目。可這又有什么用呢?在痛苦了一整年之后,一下子考完了,就感覺這些統統不再有用,潛意識里就迅速從腦中刪除了。” 唐雨楓說,現在的她早就分不清“威廉一世”和“亨利二世”都是哪國的皇帝了,誰在先,誰于后,更是要全憑猜了。“當時一道選歷史的同學,如今也大多退化得和我差不多,因為大家都是出于應試考慮,很少有人是真的喜歡歷史這個學科,為了考入大學的歷史系才進歷史班的,事實上,更多人和我一樣,被逼無奈,背到癲狂。”唐雨楓的話道出了不少文科生的心聲,正是如此,一些考后“撕書族”的發泄方式也就不足為怪了。“再退一步來說,即使有人真的喜歡歷史,進了我們這個班,也不見得會填報歷史專業,畢竟就業前景很渺茫。” 真心喜愛和錯位競爭 采訪過程中,記者還發現,文科除了充當“次選”項目之外,也有著一批擁躉者,其中不乏真心喜歡文科的學生。位育中學的高三學生小林就是其中一位。 “媽媽一直注重對我進行傳統文化素養的教育,要我學好‘大語文’。《詩經》《世說新語》《紅樓夢》等等不同種類的古典著作,凡是我這個年齡段能夠理解的書,她都會一一找來,買給我看,所以我的案頭常年都擺著一摞摞的書,當然,這些都是經常更替的。”小林告訴記者,閱讀量的擴增不僅有助于考試的記憶和背誦,對他的寫作靈感也有很大程度的激發。“閑下來的時候,我會臨摹一些美文詞句,有時也會自己練練筆,創作個幾句、幾段的,雖然語句稚嫩,但是我很享受這種揮灑筆墨的感覺,也會有些小小的成就感。” 盡管文科見長,小林也承認自己是個偏科的主兒。“文學類的東西我都挺感興趣,大大小小的作文比賽也拿了不少獎,但慚愧的是,理科成績一直徘徊在及格線的邊緣。不過我的志向就一直在文科,像華師大中文系這樣的,所以對于數學,我的要求就是:盡量少拖后腿。”在小林看來,其實文科、理科的選擇因人而異,但對他來說,“喜歡”大過了其他所有客觀因素。“就算一萬個人里九千九百九十九個都選了理科,我還是選我的文科,這點我不會被其他人動搖。就算高考失利,落到了自己不喜歡的學校,不擅長的專業,我也還是會利用其他一切時間,盡我所能地繼續我的文科之路。” 與小林相比,曹欣則不是真心喜歡文科,最終出于“戰術考慮”選擇文科專業。曹欣目前在美國的一家金融機構任職。早在高考前,她就認定了這個目標,并為此做了很多準備。“我在高中是典型的理科見長,當然我的文科也還不錯。成績與最優秀的理科生比上有不足,同文科生比下卻有余,所以再三考慮之下,我選了政治。政治這個科目要結合文科的背功和理科的邏輯思維,很適合我,而且在文科生中,我的數學成績又能贏分不少。” 在專業選擇上,曹欣也規劃得很好,她選擇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金融類專業,且此專業文理兼收。此后,她順利地讀完了本科,并申請到了美國名校繼續深造。在她看來,高三選科都是以追求分數最大化為目標的,所以無論選擇什么科目,只要對自己有利,就是對的選擇,并不能和大學里真正就讀的專業等同起來。“所以錯位競爭不失為一種好的取勝辦法。”曹欣說。 (上海教育新聞網-東方教育時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2014湖北語數英高考考綱“變臉” 考點略有變化
·海南省300余考生初審符合“異地高考”最低標準
·遼寧高考音樂舞蹈類專業統考成績公布
·北京高考英語單詞量2015年將降回兩千余個
·高考文科火熱背后的“難言之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