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大學校園流傳這樣一句話:“一流學生學財經(最熱是金融),二流學生學高科技(如計算機),三流學生學傳統(工科)”,一語道出工科教育的尷尬境地。 近年來,“逃離工科”成為全球工科教育的最大尷尬。 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1998年工學招生占本科總招生數的比例為41%,而到了2010年下降至33%,其中與制造業相關的工科類專業招生數只占全國總招生數的20%。另外,工程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也沒有明顯提高。2000年機械工程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34%,而到了2010年減至30%。 大洋彼岸的美國,工科畢業生人數在1986年達到一個高峰,為9.7萬人,而到了2011年約為8.3萬人,下跌幅度達14%。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概念,大力推動工程教育,以期鞏固美國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 缺口大 生源少 工科教育遇冰火兩重天 《2009年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1999-2008年的高考狀元專業選擇集中在經濟管理、生命科學、電子信息、法學和計算機等專業。近年來,選擇經濟管理專業的高考狀元更是有增無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成為不少狀元首選。另有數據表明,2008年和2009年兩年間,選擇清華經濟管理學院的各省份前10名分別是83人和77人。相比之下,報考工科的狀元就要少很多。 工科專業不僅高分報考者下降,整體招生比例也在不斷降低。 《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1998年工學招生占本科總招生數的比例為41%,而到了2010年下降至33%,其中與制造業相關的工科類專業招生數只占全國總招生數的20%。另外,工程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也沒有明顯提高。2000年機械工程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34%,而到了2010年減至30%。 而對于那些已經選擇工科的學生而言,轉專業、跨專業考研()、考公務員()、創業……似乎都在使出渾身解數逃離本專業。中國傳媒大學( 招生辦)工學院的小宋便是如此,她說:“女生學工科并不占優勢,工科專業就業時性別歧視會更大。來中國傳媒大學之后輔修了新聞學的雙學位,考研時就選擇了新聞學。”而同班的小趙,因為同樣的原因,輔修了日語專業。在校園論壇上,還有人這樣寫道“如果我還沒有逃離工科,那一定是在逃離的路上”。 與報考情況相對的是,當前我國正處在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機,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加快,對高水平工程科技人員的需求越來越高。大學工學招生比例偏低,遠未達到制造業人才需求。一方面是政府對工程教育的日趨重視,一方面則是選擇工程領域就讀的大學生正日漸短缺。 某工科教師表示,以前工科專業可以招到最優秀的學生,大家都以當工程師為榮,而如今,國家急需的傳統工科專業如機械、化工等,卻都坐起了“冷板凳”—工作條件艱苦,待遇又不高,很多學生都不愿報考。特別是金融業高管們高薪的誘惑,成為了很多學生的目標。工科教育冰火兩重天,亟待受到重視。 事實上,國外工程教育近年來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以美國為例,2008年奧巴馬提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概念,大力推動工程教育,以期鞏固美國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而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工科畢業生人數在1986年達到一個高峰,為9.7萬人,而到了2011年約為8.3萬人,下跌幅度達14%。大學工科生的“逃離”,令美國政府在重振工程教育的路上面臨重重挑戰。 在日本,二戰之后政府實施的獎勵產業振興的政策,工程技術產業比例較高,技術人員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社會對工程技術人員的評價很高,報考工科類院校的考生也很多。但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日本金融、證券、房地產業的發達,與之相關的財經類文科專業報考迅速升溫,而對工科報考熱情則急劇下降。工科專業已難以招到昔日的尖子、奇才。 高就業高收入 工科生逃離已成趨勢 “擁有一流工程技術人才的國家占據世界產業的最高端,而占據產業最高端也就意味著經濟霸權。”這是《中國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戰略》一書封面上引用的美國工程院院長的一句名言。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日愈凸顯,為何報考工程類專業的學生比例反而下降了呢?是因為不好就業嗎?顯然不是!麥可思《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屆工學學科門類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為92.7%,僅次于管理學學科門類(92.9%)。就業對于工科生而言顯然不是一個問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眾多考生對工程類專業避而遠之呢? “做蛋糕”不如“分蛋糕”,學者周大平認為,社會鄙視“做蛋糕”,追逐“分蛋糕”,所以學生熱衷于報考金融、法律等熱門專業,不愿報考機械工程等專業。而且從職業待遇來看,雖然工科生有較高的就業率,但是高就業率不等于高薪回報。調查顯示,從本科專業大類來看,就業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學、管理學、經濟學,但工學在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遠低于經濟學專業大類。而在發展空間上,經濟、管理類職業發展空間大,升職也快,相比之下,工科生的升遷之路就漫長得多,想要成為高級工程師更需要“修煉”多年。相比于工科生的“苦行僧”的職業生涯,金融、管理等職業自然成為學生的追求。 社會地位不高。縱然“高級工程師”的光環讓人羨慕,但社會上,對工程師職業的價值認可并不太高。此前,中國工程院對全國5000名工程科技人員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工程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一般”或“偏低”,對個人收入的滿意度僅為53.75%。有近半數的科技工作者有轉崗的意愿。專家表示,我國還未建立尊重工程師職業的社會文化,工程師職業吸引力較弱。 高等教育本身低成本的盲目發展。很多高校工科專業結構設置混亂,教學培養質量不合格,有些學校工科教育理論脫離實際、實踐環節薄弱、產學脫節等現象普遍存在,而在最需要產業經驗的工科大學教師中,80%到90%都是高學歷出身卻沒有產業界經驗的知識分子,缺乏和工業界的溝通與共同語言。麥可思對2012屆部分高校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顯示,2012屆工學本科畢業生教學中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該比例達到了44%。而當中有87%的畢業生認為專業實習不夠,21%的畢業生認為課程設計不夠合理,16%的畢業生認為畢業設計不夠科學。如此教學背景之下,工科學生在學校就沒有學到多少知識和技能,畢業后也就難和其他人展開競爭。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江西暫未明確申請高考改革試點省
·北京高考加分新政今年開始實施
·2014年上海高考方案確定 外語設有聽力考試
·浙江省屬高校2014年本科新增備案專業名單
·教育部給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升本”潑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