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各地高考招生即將結束之際,高職院校招生難的問題再次凸顯出來。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已經完成高職高專錄取的省份,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即有相當數量的高職高專院校遭遇“零投檔”。 在各地高考()招生即將結束之際,高職院校招生難的問題再次凸顯出來。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已經完成高職高專錄取的省份,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即有相當數量的高職高專院校遭遇“零投檔”。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高職院校的生存和職業技術教育前途的擔憂。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筆者以為,它至少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最直接的一點,它說明在現有教育體系和招生模式下,高職院校在吸引生源上不具競爭力,招生困難使其生存也有了危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近年高職院校發展較快,大量中等職業學校轉為高職,“產能”大為提升,而另一方面,高職與本科院校通過高考這同一渠道招生,而本科院校近年也不斷擴招,處于末端的高職院校空間被不斷壓縮。有報道稱高職院校錄取線可低至180分,這樣的學生無論接受什么教育可能都很困難。如果現在教育模式不變,那么,高職遭遇零投檔實在不算什么稀奇事,高職院校過剩,就應該削減招生規模,甚至直接關門大吉。 其次,這是否說明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筆者認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雖然目前勞動市場、人才市場上,“學士、碩士滿街跑,技工技師難得找”的情況大量存在,有報道稱許多企業高薪招聘車工、鉗工等技術工人,其待遇遠超本科畢業生,高職院校的就業率也高于本科院校,但這些并不能真正說明問題。我們不能認為技術工人整體收入和生活質量要高于本科生(這一區分并不科學,技術工人為什么不可以是本科生?),也不能認為高職的就業率會對有更高職業目標的考生有吸引力。目前的教育層級本身就偏向本科教育,高職的生源質量無法滿足高水平、有持續發展潛力的技術人才的培養,而家長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接受教育也嚴重信心不足。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偏見”有其合理性。 所以,從根本上說,這說明的是職業教育理念和整體教育機制的問題。我們不能用高考的方式把整個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割裂,也不能把職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割裂。職業教育雖然更重視具體的操作技能,但作為一個社會人,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仍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環,尤其是在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系下,人文素質教育嚴重缺失,如果把目前的高職作為職業教育的“生產車間”而予以強調,那也是一種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筆者認為,目前這種偏見倒是更有市場,許多人把技能表述為“能力”,而文化素質倒似乎是無用的擺設。從這方面說,職業教育需進行機制性改革。可借鑒國外經驗,一方面打破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的截然區分,在大學教育中加入職業教育內容,另一方面面向市場,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開辦不同主體、不同類型的多層次職業教育。( 劉國強)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2014年福建本科錄取13萬人 專科錄取10.03萬人
·貴州:普通高校學費10%用于資助困難學生
·評論:“高職遭遇零投檔”是個警告
·教育部:學校收費需上繳財政專戶 不得亂花
·江西近2%新生“爽約” 不滿學校、專業是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