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鼓樓區,短途辦公前先去借輛公務自行車,已經成了不少公務員()的習慣。記者了解到,2008年,老鼓樓區就推出了20輛公務自行車。不久前,新鼓樓區又統一出資購置了100輛公務自行車。位于山西路的機關大院,平均每天有二三十人次來借車。(10月31日《現代快報》) 公務員辦事用自行車,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好事。且不說每年三公消費中最龐大支出就是公車消費,就說現在讓人頭疼不已的PM2.5,都會讓公車排放“躺中槍”。這里面可以看出老百姓對此意見很大。 而某些地方也早已推出公務自行車。山東臨沂市就有“3公里內公務員辦事騎單車”,湖北省省直機關事務局也曾購置的一批公務自行車上崗。當時都引得不少掌聲,不過由于后續報道有限,目前這些公務自行車是否還繼續發光發熱,我們還真不得而知。 所以說南京鼓樓這次推出公務自行車,也談不上首創,但鼓勵示范意義明顯。有些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嚴重,自行車在這個時候可是能發揮大作用。況且零污染、強身健體,以及費用低廉,可謂相當接地氣的出行工具。 雖然好處明顯,但筆者認為公務自行車可能會囿于“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先撇去汽車和單車的享受差距,就說這出行理念,就很能說明問題。公務員大都收入可觀,有車族不在少數,某些單位還會發燃油補助,這加大了該人群使用汽車比例。如果要出去辦公,就算不用公家的車輛,我用自己的小車出去總可以吧? 就算沒有私家車的公務員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政府機關旁邊絕大多數都是有公交站,這些都是配套設施。所以公務員出門辦事坐公交很方便。稍微遠點的地方,還是可以考慮打的,只要拿上發票就可以報銷。雖然鼓勵坐自行車,但是路費報銷的老傳統也是同時存在。我想人都是好逸惡勞的,而出行方式的選擇則更是如此。 公務自行車的存在是件好事,但要想它能大行其道,從而緩解公車消費給公眾帶來的焦慮,恐怕不容易。之前就有人大代表唐祖宣提議要求公務員騎自行車上下班做榜樣,但由于“看上去很美”而沒有落實。這種公務自行車針對的群體大都是基層辦事的公務員,而那些真正享受公車的領導干部并沒有被劃進去。從某個角度說,既得利益群體的福利并沒有受到影響。 因此,公務自行車如何避免落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文/謝偉鋒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公務自行車如何規避“叫好不叫座”?
·談唯物論在申論分析題中的運用
·談矛盾論在申論分析題中的運用
·年過半百子女拉車帶著父母游歷全國 步行3000公里
·讓學生互扇耳光教師被解職 曾被評優秀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