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知分填報志愿,考生的落榜風險反而增大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實行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報志愿時,考生參考的實際上是平時的學習成績并且填報志愿時往往比較謹慎。當多數人都比較謹慎的時候(現實生活中的多數人都是風險規避者),落榜風險一般說來比較小。實行高考后知分填報志愿后,考生在填報志愿時,由于已經明確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數,在心理上自然把握性比較大——因為不確定性降低了。換句話說,比較敢填了。當所有人都比較膽大的時候,自然會“扎堆”到某一所高校,這所高校的報考人數一定遠遠大于招生計劃數。由此,考生的落榜風險反而增大了。這就是經濟學上的一個著名悖論——“囚徒困境”的涵義:個人的理性卻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為了避免風險卻導致了更大的風險。 之所以出現這一悖論的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的高考志愿填報方式下,考生所面臨的信息搜集成本不同。估分填報志愿的時候,考生搜集信息的成本是比較小的。他只需要了解自己的平時成績、排位和自己所在中學最近幾年考上某一所高校的人數,就可以做出一個大致準確的判斷。比如,自己平時成績在630分左右,在所在中學的位次大致為100名上下,以往處于這一位置的學長一般都會進入某一所高校。當他填報志愿時,就可以以此為依據。一般說來,由于成績和位次都比較穩定,考生的落榜風險是不大的。他搜尋這幾個數據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在高考后知分填報志愿方式下,考生僅僅知道自己和周圍同學的分數是沒有用的,他必須要了解全省報考某一所高校的考生數量到底是多少,他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來填報志愿。當一個省市有幾十萬考生時,某個考生要想了解到這個信息,其成本顯然是太高了。這個數據只有教育考試院知道。但教育考試院顯然不可能把這個數據發布到每一個考生手上。而且,即使技術上可行,這也已經是考生填報志愿后的數據。考生無法根據這個數據進行二次填報。這樣,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面臨的是高度的不確定性,他不再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判斷,不再能夠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已經掌握在別人手中了——你能否被某所高校的某個專業錄取,完全取決于有多少個別人填報了這所高校的這個專業。這個風險顯然是太大了。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山東高考有望推行平行志愿 避免錄取大小年現象
·山東高考錄取或推平行志愿 降考生志愿填報風險
·湖北高考所有批次實行知分填志愿
·北大招辦主任:高考知分填報志愿方式的悖論
·復旦大學校長:抱著功利目的選專業未來很難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