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行政區劃調整之前,原西城區和原宣武區就已經開始了類似探索,即以一所優質校帶動一所、兩所甚至更多的相對薄弱校共同發展,當時采取的主要是“兼并”這一形式。 但這種形式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地域問題,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就近入學”,學校合并之后,不可能把所有學生都集中到一所學校上學,首先一所學校容納不下,此外學生上學也很不方便;二是學校合并之后,優質校的教育資源難免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釋。 鑒于此,在行政區劃調整以后,西城區更傾向于采取“辦學聯合體”這一形式,比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北京市華夏女子中學組成的“華夏女子中學辦學聯合體”。聯合體內各學校在這種機制下可以互相幫扶,互通有無,實現共同發展。 “但是‘辦學聯合體’這種合作形式相對比較松散,合作廣度、深度都不夠。”田京生主任表示,認識到這一問題后,西城區希望能夠從體制上對校際合作加以制定和規范,成立校際聯盟并以集團化的形式呈現,從而更大程度上推動校際均衡發展。據了解,西城區之所以做出這一決策,源于北京小學之前進行的成功探索。 2010年9月,北京小學、北京小學廣外分校、北京小學走讀部和當時即將投入使用的北京小學紅山分校就組成了北京小學教育集團。 2011年,北京小學正式提出了“集團化辦學”這一概念,明確總校和成員校應該弘揚共同的辦學理念,并規定了其他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集團內部實行“教師交流制度”,讓總校骨干教師走進成員校課堂,讓成員校骨干教師走進總校課堂。此外,還建立了“教育教學交流研討制度”,總校和成員校輪流舉辦研討活動。通過這些形式的交流,實現了優秀教師的流動,促進了教學水平的共同提高,在相互學習中實現了雙贏。 “我們經過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嘗試。”田京生主任表示,“集團化辦學不是‘拉郎配’,而是完全出于各學校自愿。北京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成功試點讓西城區堅定了決心。” 在今年9月10日西城區教育大會召開之前,西城區選擇了以北京四中、八中、實驗二小、北京小學為核心校,加上其他18所成員校,正式成立四大教育集團開展試點,并在西城區教育大會上面向社會公布。 開展六項改革探索:試點階段即將全面開始 “我們想達到的效果,是通過一所核心校帶動其他成員校共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成員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田京生表示,“與此同時,也促進了核心校發揮帶頭作用,實現共同發展。” 田京生強調,成立教育集團不是簡單的“手拉手”——以一所優質校帶動一所薄弱校。在集團內部,各個層次的學校都有。 “比如四中教育集團中的成員校一五六中學,雖然名義上是一所普通校,但該校的辦學水平非常高,以其高考()成績為例,該校的一本升學率接近90%,超過很多示范性高中,并且多年來一直保持在高水平。”田京生主任說,“該校之所以一直沒有申報示范性高中,其實是因為硬件設施有所欠缺——操場面積過小。這所學校的加入,對于整個四中教育集團在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發展都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西城區為教育集團制定了六方面的合作課題:探索干部交流,探索教師交流,探索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探索共同的教育理念的總結和提升,共同承擔高端教育科研課題,同時研究各自發展特色。西城區將在資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學校的積極性。 “盡管目前這些合作規劃都還處在試點階段,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但我們的態度很明確。”田京生說,“既然做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實現真正教師交流:各成員校將拿出一定比例 西城四大教育集團成立的消息公布后,不少教育界人士都認為,這項工作要取得實效,實現集團內部師資的交流是關鍵。 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的優質校持有這樣一種觀點:本校骨干教師被交流出去是一種損失,因為普通校的教師水平不如自己學校。 對此,田京生指出,一名教師的成功主要依賴三個因素:一是學校的知名度,二是生源,三是教師自身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不要以為普通校的教師就教不好優質校的學生,很多時候事實恰恰相反。”田京生主任說,“優質校的教師由于長期接觸的都是優質生源,反而有可能教不好普通校的學生;而普通校的骨干教師到優質校任教,由于教師本身水平不低,又遇上了優質生源,很多時候教學效果非常好。事實上,一些優質校的名師有不少就是從普通校甚至基礎薄弱校引進的。” 對于集團內部成員校之間的教師交流,田京生表示,目前的初步構想是每所成員校拿出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師,實現師資流動。 “各學校拿出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師用于交流后,并不需要增加本校教師編制,因為其他成員校的骨干教師會補充過來。”田京生主任說,“至于教師交流的具體比例,還要與學校方面具體協商,比如5%、10%甚至20%,將根據協商結果來定。” 專家觀點: 成立教育集團可帶動區域教育整體發展 “教育集團的成立可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擇校問題。”首都師范大學(招生辦)副教授王海燕說,“同時也是帶動區域教育整體發展的普遍做法。” 針對教育集團模式是一項長期措施還是過渡性質的問題,王海燕認為主要取決于教育集團建設的過程以及對社會需要的滿足程度。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優質教育資源依然相對稀缺,需要通過教育集團化這一模式,充分發揮名校的優勢,對一些相對薄弱的學校起到幫扶和帶動作用。此外,教育集團的建設需要一定的時間,具體建設內容包括內部磨合、文化重整、辦學發展定位等。”王海燕副教授說,“教育集團建設的過程可以帶動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 “毫無疑問,西城區組建教育集團的初衷是為了實現優質校帶普通校,幫助普通校借力發展提升辦學質量,進而達到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系講師胡樂樂表示。在他看來,如果三年后試點取得成功,那將意味著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創新,對于整個北京市乃至其他地區都具有示范意義。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第三屆中國小學校長大會在杭州召開
·宣武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 打造新童謠校園文化
·育民小學:以“玉”治校 辦品質如玉的教育
·長沙小學推廣iPad教學引家長質疑
·西城區教育發展亮點紛呈 中小學每天要上體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