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黑龍江、安徽等地打破戶籍限制開放異地高考()后,北京、廣東最新出臺的政策則顯示,外地戶籍考生暫不能在當地報名參加高考。 備受關注的異地高考,該如何尋找教育公平的平衡點?各地情況不一,如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成為考驗改革政策制定者的一道艱難考題。 “試水”:京粵外地戶籍考生暫不就地報名 和眾多家長期待的政策不同,北京教育考試院21日出臺的政策規定,明年高考報名須具有本市正式戶口。雖然異地高考方案并未出臺,但這已表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的非京籍考生暫不能參加北京高考。 按照國家關于異地高考政策出臺的時間表,31個省區市年底前要因地制宜出臺異地高考政策,解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問題。 年底期限漸近,北京市教委目前仍表示方案“正在研究中,現在不便透露”。一些進城務工人員在失望的同時仍未放棄期待,不過眼下“孩子究竟該在哪報考”,成為他們的最大困惑。 來京工作已11年的非京戶籍考生家長張先生說,孩子在通州一所示范性高中就讀,北京暫時不允許孩子報名,而老家的高考報名又已結束,這該怎么辦? 11月22日,廣東公布的政策同樣規定,非本省戶籍考生高考報名仍未放開。就在同一天,上海公布,有合法穩定職業和住所,參加該市社保等,但積分指標體系并未公布。 此前,黑龍江、安徽兩地的政策都打破了戶籍限制,設置了異地高考的基本門檻。如黑龍江規定“有合法職業和穩定住所(含租賃)”,隨遷子女“連續就讀3年”,而安徽則只要求隨遷子女在該省有完整3年學籍。這讓人們對異地高考的改革寄予了更高期望。 但是,作為外來人口較多的京、滬、粵等地,推進異地高考的政策則顯得較為謹慎,這表明教育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超乎想象。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異地高考壓力不一 如何尋找教育公平的平衡點?
·學霸回校介紹真實大學:從校花與食堂談起
·浙江高考報名今日正式啟動 異地高考同時報名
·內地學生赴港應試“美國版高考”場外廝殺
·河南出臺2013年保送生制度 學生自愿且一生一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