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長沙香樟東路南雅中學一墻之隔的小區,一支“陪讀大軍”駐扎在這里,他們白天買菜、做飯,忙各種家務,閑暇時間里在樓下的坪里嘻嘻哈哈碰面,聊天或者打打牌,盼孩子下課回家。入夜的時候,他們從坪里集體消失,藏匿進租住的小屋里,照顧著自己的孩子。 這一切或許將在6月高考()后暫時結束,走一撥,再新來一撥。 岳陽來的楊女士是“陪讀大軍”中的一員。5月28日清晨,她沒有到小區的坪里去集結,獨自一人搭公交車抄韶山路去了一家星級酒店訂房,高考期間她的孩子將入住這家酒店。前一天晚上,孩子在書房里告訴她,很多考生家長已經在地質中學附近酒店訂了房,“還不快點,就沒了”。 小屋里飄出蠔油、料酒的香 在長沙,楊女士目前住的是第三套房子,60多個平方米,她一間,兒子一間,客廳、廚房、洗手間母子共用。 每天清晨6時20分起,廚房里便會飄出面湯香味,她已經在為兒子準備早餐。對于“陪讀大軍”而言,一天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的。20分鐘左右,早餐燒熟,端上桌。大約7點鐘前,孩子吃完早餐出門去學校。陪讀家長們合上門,拖地、洗衣服、用餐。 “清晨各家各戶都關著門,有飯菜香味飄出的屋里,住的基本上是陪讀的”,楊女士在廚房里,興致來了也會透過這些香味去感受其他住戶家鍋碗瓢盆的那份熱鬧。有趣的是,這些陪讀家長頭一天在樓下討論的菜,在第二天就有人按照方法做了,菜特有的香味可以為證。 楊女士來長沙陪讀已經三年。她在岳陽時也是家里的主廚,咸淡控制自如。近幾個月其他陪讀家長教她做黑豆燉豬肚,讓她菜里多放蠔油,菜就鮮味足了。她一一照做。 家務忙完,楊女士會去買菜。這個時候,她會在小區的坪里碰到“陪讀大軍”的成員們。買什么菜、孩子學習情況、租房信息,這都是他們的話題。他們在那塊坪里嘰嘰喳喳,有時候打一下撲克,或者互相推薦影碟和書,書包括被坊間譽為陪讀家長手冊的《學習哪有那么難》。 “陪讀,無非就是把家從一個地方搬到了另一個地方,每天的生活其實挺簡單的”,楊女士說自己屬于那種性格開朗的人,“也許有人覺得苦”。 當年,楊女士的兒子因成績優異,被南雅錄取。因為兒子容易感冒,她決定放棄工作,來長沙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 除了孩子及其同學,不給其他人開門 “陪讀大軍”的熱鬧在下午4點鐘左右降低分貝。他們都必須在這個時候回到租住的那幾十個平方米的房子里,將白天買的菜煮出花樣來。這個時候開始,關門閉戶。 楊女士最反感晚上有人敲門。每次門“咚咚”響,她就湊到貓眼去看,有小區物管,有想租房的,有陪讀家長想來串門的。她從不開門。 “我不知道其他陪讀家長是否允許屋里來訪客,反正我從不開門”,楊女士覺得,這個空間對于孩子太重要了,“家里進個人,孩子就會去關注這人是誰,來做什么事情”。 有一類人在受歡迎之列兒子的同學。兒子偶爾會帶同學到家里來吃飯,楊女士做拿手菜燉羊肉、煎鳊魚款待他們。有一次,兒子突然帶了9個同學造訪,她做了一大桌子菜,洗了一大堆碗,后來向兒子求饒,“下次提前打招呼哦”。 自從陪讀之后,她與兒子上升為整個家族的“國寶”陪讀的和讀書的都“肩負”著高考的使命。親朋好友想送好吃的、好用的來“勞軍”,都被楊女士謝絕,“親人碰面,也許好心跟孩子說一句話,會被孩子理解成壓力,那就麻煩了”。 除堅持不開門這條原則外,楊女士對租住屋也有一條原則,安全、安靜、干凈。孩子讀高一的時候,她租在學校對面。孩子每天上學要過馬路。她住了沒多久,就過馬路找了新的房子。目前住的這第三個小房子,算是達到了她的要求。 孩子的東西盡量不去“多手” 在長沙“四大名校”及其創辦的多所中學的周圍,不少房屋都被出租當作陪讀場地。在夜里10點鐘,這些有家長陪讀的孩子下了晚自習,陸續返回到租住屋。楊女士的兒子大約晚上10點半進家門,再看半個小時書睡覺她驚訝于那些奮戰至凌晨的孩子。 房子里只有楊女士與兒子兩個人,晚上她催促完孩子早點洗澡,就自顧自地看雜志去了。至于兒子手頭上是否還有想看的書、想做的習題,她并不過問。在她看來,自己的角色是保姆,管好吃飽穿暖的事就合格了,“不要管孩子太多”。 兒子的房間里,書本擺得比較亂,楊女士不會幫忙整理,甚至很少進房間。此前幾次經歷讓她養成了不“多手”的習慣:一次搬家,兒子發現搬家后他的幾本書不見了,責問了很久;一次她把兒子的衣服疊進自己的柜子里收好,兒子請求“娘不要動我的東西”。 在兒子房間里,墻壁上有體操運動員陳一冰的招貼畫,畫上有這樣的話,“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就一定要努力”。看到兒子這樣布置自己的房子,楊女士很欣慰。也因此,有時候她回岳陽,會放心地留孩子一個人自己住在租住屋里。 楊女士所在陪讀圈子,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這么如意。屢有陪讀家長氣哭孩子或者被孩子氣哭的。她說,有一個家長買了一堆復習資料給孩子,被孩子當場撕了;也有的家長,一談及孩子的成績就全身發抖。 6月份的高考即將來臨。在這個陪讀群體里,有些家長打算陪讀完之后,干脆就不再上班了;有些家長準備重新找份工作。楊女士還沒想過未來,“等考試結果出來再說”。 “也許將來很懷念陪讀的日子,看著孩子成長那是多好的事情,另外自從陪讀后我有很多理由可以不管岳陽家里的事情,難得有這樣的特權”,楊說這話時,一陣竊笑。本報記者顏宇東實習生趙丹長沙報道 陪讀現象有利有弊 嘉賓: 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伍果平 長郡中學高中理科實驗班教師 本報實習生趙丹記者顏宇東長沙報道 在長沙各大名校及其創辦的中學周邊,那些小區里聚集著“陪讀”這個群體,不少人專門辭職陪讀。一個多星期后,這個群體里的人,將結束陪讀生活。熊丙奇、伍果平兩位教育界人士如何解讀陪讀群體? 孩子大了應著重培養獨立性 瀟湘晨報:您印象中,長沙的陪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興起的?陪讀產生的社會背景是什么?您認為有哪些利弊? 熊丙奇:陪讀熱其實在全國各地都有,不是說哪一個地方,長沙多年前就有了。 我們當下的中考、高考把學生都納入了一條跑道上的競爭,使所有人都極其關注中、高考;父母一般認為孩子的成才路徑就是怎樣通過高考進入一所好的大學;父母對孩子不放心,就把很多時間放在孩子的身上,承包所有事情,孩子就只負責學習就行了。此外,跨地區招生、教育資源分布不太合理也導致大量陪讀現象的產生。 我認為陪讀沒什么好處。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需要在孩子身邊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大了,學習習慣基本形成,應著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伍果平:陪讀是普遍現象,在長沙出現可能有近8年了吧。原因有多方面的:作為父母,他們希望為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使孩子更好地學習。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迫使家長、學生與教育資源更近,在學習時間上爭分奪秒。 陪讀益處還是有的,孩子的安全更有保障,也能夠直接感受到家的溫暖,父母與孩子也有更多的交流機會。有些孩子身體不好,父母也能更好地照顧孩子。不過,有些孩子面臨陪讀,思想上可能產生無形的壓力,有時壓力越大可能越考不好。 父母辭職或者放棄自己的生意,家長個人的前途也受到了影響。家庭成員分居兩地,也有可能引發家庭矛盾,不利于家庭和諧。 陪讀家長應多與班主任溝通 瀟湘晨報:家長在陪讀的這最后一個多星期里,如何表現對孩子有利? 伍果平:這段時間里,家長不要問關于學習、考試方面的事,問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比如音樂、電影、足球、籃球等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要跟學校、班主任加強溝通,畢竟老師的指導更專業,父母這時的一些舉動可能會適得其反;可以帶著孩子適當進行體育活動,比如打打羽毛球、散步;注意飲食規律與作息規律,不要刻意改變什么,就如往常一樣。 “陪讀”現象的社會階層分析 學歷在貶值,但高考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事件之一,今日本報A06版的2013高考系列報道關注了陪讀父母群體。他們就像一群候鳥,遷徙在各大中學的周圍,伴隨著高考季或聚集或分散,經年成為輿論的“應季話題”。 中國式陪讀是一個老話題,對其的評價也是貶多于褒的。魯迅早就說過,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沒有人會否定父母陪讀是對子女的拳拳之心,是在為其創造更溫馨與到位的學習環境,但此種過于庇護的關愛辦法,既可能造成子女獨立精神無法“健全地產生”,也可能不利于正在青春期之子女個性“完全的解放”。 我不知道,以上是否正在成為對陪讀現象主流的評判意見,但我還希望提醒大家看到兩個事實。一是陪讀人群正在呈現出遞增的趨勢,這從媒體的相關報道中不難窺見;二是陪讀者多是來自于中等收入的家庭,家境不寬裕者無力支付因陪讀而產生的額外教育成本,來自其他少數優越家庭的學生,他們面臨的是多樣的上升渠道,高考對他們不是最重要的,父母陪讀的熱情當然也會遞減。 用社會階層的方法來分析,所謂高考生父母的“陪讀”現象,其實遠不止溺愛那般簡單,它對應的可能還是一個焦慮的群體。焦慮者是誰?他們就是那些格外渴望子女在高考中勝出的父母。因為來自社會資源有限的家庭,他們既無法將子女“火箭提拔”,也不能讓子女從小含著金鑰匙出生,所以只能將有限的支出轉化為對子女教育的全面投入,這是“過度”,亦未必不是陪讀現象的所由何來。 不管怎樣,還是要感謝那些全身心投入到陪讀中的考生父母。差不多十年前,我參加高考,在就讀的縣城中學里,陪讀的家長還非常少,而現在已經衍生出專門的陪讀樓。我羨慕正被陪讀的考生,也不得不承認,高考在今天依舊重要,但人們早已經失去了某種樸素的跟隨與皈依。 (王聃) (瀟湘晨報 王聃)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安徽“異地高考”政策放開 300多名考生受益
·80后90后高考考生:致終將或已經逝去的高考
·男生高考前最想對父母說:想痛快玩游戲
·高考故事:復讀兩年考一本或不再重現
·武漢公布60個高考考點 考點比去年減少2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