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異地高考”政策放開后,6月,安徽首批“異地高考生”將同本地考生一起走進考場,追逐他們的“大學夢”。 如果時間往前推一年,“川妹子”段正蘭和“溫州仔”謝福樂可能已經坐在原籍一所完全陌生的中學里,毫無信心的完成高考()前這最后十天的沖刺。幸運的是,他們成了安徽省放開“異地高考”政策后的首批異地高考生。 受訪人:謝福樂浙江溫州籍 中考:723分進六中 “如果不能在這參加高考,我只能選擇回老家再復讀一年。”坐在放有一摞摞書的書桌前,個頭不高的謝福樂幾乎快要被“埋”在一本本復習資料里。 3歲就隨父親從浙江溫州來到合肥,在這里成長了15年的謝福樂能說一口流利的合肥話。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都在合肥就讀,對于老家浙江他幾乎沒有任何印象。 “以前沒覺得我和同學們有什么不一樣,就除了小時候念書老轉學。”中考前,謝福樂幾乎對戶籍沒有任何概念,能想起的,就是父親為了這個東西老為自己辦轉學手續,自己還一度為有著多個“母校”而煩惱。 三年前,戶籍就成了擺在謝福樂父子面前最大的“攔路虎”。因為不是合肥人,就讀于六十六中的謝福樂哪怕成績比同班學生高出一大截,仍面臨著要回老家中考的尷尬。 “當時年紀小,沒想那么多,就覺得離開同學們會很不舍。”謝福樂幾乎沒有考慮過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考得上高中就繼續讀書,考不上,興許就在老家隨便找份工。 受惠于合肥市出臺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升學政策,符合條件的謝福樂最終如愿以償,享受“同城待遇”和城里孩子一起參加了中考,并最終以723分的高分被搖號進了合肥六中。 搖擺:高考前的迷茫 “成績很穩定,考個重點絕對沒問題。”盡管班主任徐丹多次表揚刻苦用功、腦子靈活的謝福樂,但戶籍這根“刺”仍舊讓父子倆寢食難安。 獨自一人帶著兒子在異鄉,日夜打著兩份工的謝爸爸,幾乎將精力全傾注在兒子身上,他不想讓以723分中考成績進入全合肥孩子都羨慕的學校的兒子,輸在政策上。“但即使想多花錢,也不知道往哪花。” 從兒子上高中起,他就四處打聽高考政策,但聽到的消息卻說法不一。而謝福樂能做的,就是做好兩手準備:一是在合肥參加高考;再就是回溫州備考,考不上就再復讀一年。 “當時爸爸已經拜托老家的親戚找了所普通中學,高考報不上名就轉學回家。”兩地考試制度的差異、所學知識的不同、新環境的適應期……不能在合肥參加高考,意味著兒子以前十幾年的努力都有可能白費。“那段時間,上網上得很兇,我和他爸爸說什么他也都聽不進去。”作為班主任,徐丹不能看著這顆“好苗子”荒廢掉,苦口婆心規勸無果之下,她也加入到打聽的行列中。 篤定:想去廈大看海 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11月份,省教育廳下發異地高考政策的公開征求意見稿,并初步確定從2013年起實行異地中、高考政策;緊接著,安徽省異地高考正式方案趕在年末出臺。 “不敢相信,當時的感覺就是懸了好多年的心定了。”而此時,班里的同學們基本上都已經完成高考報名了。復印材料、申請報告、高考報名……一連串程序走下來,父子倆心中的大石才終于落了地。 現如今再談起高考,這個1995年出生的大男孩,臉上滿是笑容,毫不畏懼即將來臨的“決戰”。用他的話說,自己的人生轉折點早已定格在班主任徐丹告訴他“明年,你可以在安徽高考”的那天了。二模考了571分的謝福樂,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海,也因此,坐落在海邊美麗的廈門大學成了他奮斗的目標。 受訪人:段正蘭四川宜賓籍 期盼:從第二故鄉考回真正的家鄉 同謝福樂對大海的熱愛不同,同樣是1995年出生在合肥六中讀高三的“川妹子”段正蘭,卻一心惦記著兒時生活過的那片土地,今年高考的最大夢想就是考進四川大學。“就想著能從第二故鄉考回真正的家鄉,但要是回去參加高考,肯定沒戲。” 跟陌生人說會話都要臉紅的段正蘭,幾乎沒有真正“川妹子”的那股熱辣勁,這跟從小就來合肥生活不無關系。9歲之前,段正蘭都是跟奶奶在四川宜賓生活,而父母則帶著妹妹在合肥打工,每年僅在寒暑假時才能一家團聚。 除了閑暇時被妹妹牽著在學校旁邊轉悠兩圈,段正蘭對合肥的印象就定格在“城市太大”上,而那時的她,并沒有想過以后要在這生活。 小學四年級,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奶奶撒手人寰,年幼的段正蘭被父母接到身邊,并在當時的六安路小學東校(現在的臨泉路第一小學)當起了插班生,念完當時的三十九中(現在的三十八中)后參加中考,她以699分搖號進了合肥六中。 擔憂:曾讓老家親戚把課本寄來 分班后,她和謝福樂成了全班僅有的兩個異地學生。沒事的時候,段正蘭會上網查查異地高考相關的動態。“高一時,父母就問了很多人,但都沒結果。” 到了高二,每隔段時間就趴在電腦前了解異地高考動靜的段正蘭開始急了,再沒動靜就得回老家了。“奶奶去世后,老家就只有舅舅一個親戚。”而最令她擔憂的是,安徽和四川不同的高考制度。 高三上學期,依舊沒等到消息的段正蘭心里五味雜陳。 和父母商量過后,舅舅開始在四川張羅起她回老家備考的接收學校,并借齊了四川省的高中課本給段正蘭寄了過來。“當時一心撲在新課本上,也沒人指導,只能自己鉆。”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學期結束。 去年年底,電視上看到的一條新聞讓她看到了希望,安徽省異地高考政策終于“破冰”了。跟班主任確認后,段正蘭趕緊報了名。 再過幾天就要高考了,段正蘭對自己目前的狀態頗有信心,“雖然現在的成績跟理想的大學還有點距離,但努力過總是好的,保底的話,應該是合工大,起碼在合肥可以和爸爸媽媽、妹妹在一起。” (中安在線)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安徽“異地高考”政策放開 300多名考生受益
·80后90后高考考生:致終將或已經逝去的高考
·男生高考前最想對父母說:想痛快玩游戲
·高考故事:復讀兩年考一本或不再重現
·武漢公布60個高考考點 考點比去年減少2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