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公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旨在幫助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事實上,記者在采訪多位家長和幼兒園后發現,家長及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特點理解有一定出入,專家認為,入學考試、家長的超前培養習慣等助長了“超前教育”的風氣。 家長 不了解、有誤讀 雖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已經發布了半個多月,但很多家長表示并不知情,甚至連在某知名親子網站工作,有兩個孩子的李女士也表示,她和同事還不了解這一《指南》。當記者介紹說這一指南涉及了健康、語言等5個領域,有近50頁,包括3歲學會不跟陌生人走、4歲學會體諒父母辛勞等等內容時,李女士非常驚訝。 盡管在《指南》里和教育部針對《指南》所作的相關問答中都明確提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但和孔女士一樣,對《指南》有所耳聞或在網絡、媒體上見過相關報道的家長,第一印象都會將其理解為是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置了相應的標準,這也是《指南》在網絡上惹來抨擊的重要原因。如有網友就表示,“我覺得這些所謂的教育指南跟現在的素質教育是一樣的,在什么年齡階段要達到什么樣的教育期望,如果達不到是不是就說明那個小孩是差生呢?每個小孩的興趣愛好和潛在特長不一樣,我覺得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發展最好。” 就目前家長對《指南》不理解或誤讀,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幼教與特教研究所研究員、尹堅勤認為,《指南》不只指向教育機構,還指向家庭,這就讓《指南》的推廣更加復雜,“我們不應泛化《指南》的意義,一旦泛化就會僵化,容易造成家長對《指南》的片面理解。 幼兒園 《指南》更細化、更具體 “在《指南》發布之前,已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該綱要的實施細則,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等一系列指導措施。與以往的相比,這次的《指南》也是分為了5大領域,但每個領域提出的目標相應的教育建議更為具體。”西城區某市級示范園的宋老師表示。 崇文三幼園長袁春芬也認為, 新出臺的《指南》對幼兒園的專業要求更規范、更細致、更具體,比如明確孩子在5-6歲階段只要會數學10以內的加減法。現在很多家長盲目讓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學到小學程度的加減法,遠超出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水平,“幼兒園是全人教育。在3-6歲這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能力、生活習慣等等。” 紅黃藍教育機構相關負責人表示,《指南》中明確了3-6歲幼兒需達到的發展水平,供教師和家長實施教育的參考,指導我們的教育行為,“但一定要明確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是有差異的,要做到因人施教,尊重每一個個體自身的成長速度,切忌攀比,切忌拔苗助長。” ■ 權威回應 《指南》內容需要家長全面理解 ●馮曉霞,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參與《指南》的制定 新京報:今年5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征求意見稿),近期公布的定稿做了哪些修改? 馮曉霞:定稿和征求意見稿變化比較大的幾個地方是:1、說明部分第二條“建立合理期望”后,增加了“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2、說明部分第四條實施《指南》應把握的幾個問題中,增加了“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因為這些品質對人一生的學習與發展來說是極為寶貴的,而它們恰恰在幼兒期開始萌發并逐漸形成雛形。3、在健康領域“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部分的教育建議中,增加了性保護內容。“告訴幼兒不允許別人觸摸自己的隱私部位”。這是以前有關幼兒教育的文件中從來沒有涉及過的內容。我個人認為,對于幼兒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性教育內容,也是最符合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的。 新京報:目前,家長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幼兒只學10以內加減,只會寫自己名字等要求是不是太低?在小學擇校風嚴重的情況下怎么過入學考試關? 馮曉霞:在確定指南認知目標時,研制組是認真研究過國家小學數學和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南》的要求和小學《課標》的要求是銜接的。對《指南》中科學(包括數學)和語言學習方面要求太低的說法,我認為其實是很多記者和家長沒看清相關全部內容。例如,《指南》5-6歲兒童數學學習不只是10以內加減運算,還包括理解加減的實際意義,理解量的相對性,能用簡單的記錄表、統計圖等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能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來解決;能發現事物簡單的排列規律,并嘗試創造新的排列規律等。 這些反映數學思維的內容能說簡單嗎?數學不僅僅是計算,數學能力也不是簡單的計算能力。《指南》沒有在計算上做很高要求,而是強調讓孩子初步理解數學,有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比僅僅會計算要重要得多。所以,請家長相信,《指南》是基于對兒童學習和發展的科研成果提出來的,是負責任的,大家需要全面理解其中的內容。 至于目前存在的小學用考試的方式選拔學生的問題,需要在義務教育真正均衡發展的前提下解決。這確實是《指南》真正得到實施的條件之一。 新京報:對4-5歲“知道父母的職業,能體會到父母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勞”一條,媒體上反映較多,有的說“高中生也做不到”。 馮曉霞:確實,很多高中生大學生甚至成年人也沒做到。但這正是我們教育中的問題。只知道讓孩子單方面接受愛,卻不知道從小讓孩子懂得這種愛,那他們就會認為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當前所謂“啃老族”的出現難道不是父母長期單方面付出所造成的嗎? 當然,對幼兒來說,體會父母的辛苦僅僅是初步的。如果認真看過這部分內容,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多么高不可攀的要求。 【相關影響】 能否轉變家長觀念? 袁春芬認為,《指南》的出臺對家長也會產生一些影響,“喜歡模仿是幼兒階段一個很大的特點,家長是孩子的重要學習榜樣。家長如果能正確領會《指南》,樹立科學育兒觀,了解自己的孩子身心發展水平,要用心觀察孩子,多與孩子做積極、有效的游戲與溝通,參考《指南》中的建議,做好家園配合,有利于孩子終身可持續發展。” 對幼兒園而言,雖然教育部希望《指南》能有效轉變公眾的教育觀念,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但紅黃藍教育機構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家長對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期望還是會給幼兒園帶來一些現實壓力。 據記者了解,目前對《指南》的培訓正在逐步展開。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中心研究員、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劉占蘭,剛剛結束了對各省級培訓團關于《指南》進行的培訓,她透露這次培訓為期5天半,主要針對《指南》內容的理解和實行。參加培訓的主要是各省行政、教研相關人員以及幼兒園園長,每省5人。 ■ 指南解讀 健康篇 關鍵點 戶外時間至少兩小時 ●3-4歲的孩子要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活動;換新環境時情緒能較快穩定,睡眠、飲食基本正常;在幫助下能較快適應集體生活。而到了5-6歲,即使換了新的幼兒園,也要能夠較快適應。 ●為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指南》建議要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兩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季節交替時要堅持。 幼兒園做法:幾年前,北京市教委就在全市各級各類幼兒園推廣陽光體育活動,規范的幼兒園都能保證孩子每天陽光體育2小時。幼兒階段身體發展非常重要,幼兒園會通過提供多種戶外材料,多種運動形式幫助孩子提高培養身體素質。比如在崇文三幼組織了“六歲六公里徒步走”活動,帶中班孩子到玉淵潭認領小樹,帶小班孩子走進軍營等,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同時,也是培養孩子集體感、團隊意識的一種方式。 家長貼士:許多家長對孩子保護過多,給孩子的鍛煉機會太少,且重智力輕體育,對孩子的身體素質、協調能力等關注不夠,不少家長還在課余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擠占了孩子玩的時間。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家園共陷“小學化”怪圈 誰更需改變?
·男子救火全身54%燒傷 小學生匿名送去零用錢
·小學開發蘋果軟件 高科技“監工”家長成常態
·青島投18億為中小學換裝實現教育裝備現代化
·明年沈陽全部小學免費開設鋁板琴和豎笛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