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年來曉琳(化名)在各種藝術大賽中獲得的證書、獎狀和獎杯幾乎擺滿了整個書柜,這是全家的自豪,可是昨天,曉琳把它們全部收拾到一個大箱子里,塞到了床底下,似乎在向一段生活告別。 10年來曉琳(化名)在各種藝術大賽中獲得的證書、獎狀和獎杯幾乎擺滿了整個書柜,這是全家的自豪,可是昨天,曉琳把它們全部收拾到一個大箱子里,塞到了床底下,似乎在向一段生活告別。 明年起高考()將取消體育、藝術特長生加分的政策公布后,家里就像發生了一場不小的地震。相比于父母的焦慮和茫然,表現最淡定的卻是曉琳,“我會繼續拉琴,但是決定退出樂團,這下終于有點自己的時間了。”她把這種感覺形容為“就像搬開了壓在身上的一塊巨石”。 近幾年,北京每年高考具備藝術特長的考生有3000多人,通過統測的體育特長生也有六七百人,上周招生政策的突變使數千家庭面臨新的選擇。 第一小提琴手背后的角力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小提琴,隨著手長大,要不斷換琴,一把最少幾千元,現在用的是專業的成人小提琴,3萬多元。從音樂基礎課到每年的考級沖刺班,到現在每周的專業課,隨著程度提高也越來越貴。10年已經花費了80多萬元,對于我們這個家庭負擔真不輕。”曉琳的爸爸一聲嘆息。 “越學花錢越多,我實在不想讓父母再為我花這么多錢了,壓力實在太大了,怕學不好對不起他們。” 聽到女兒的心聲,曉琳父母的第一感受是震驚。對于很多中國父母來說,為了孩子花多少錢都不在乎,他們從沒想到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如今他們最痛惜的是,一個特長花費了這么多金錢之后,卻“此路不通”了。 “去年一年花了將近10萬元。每周上兩次課,請的是專業院校的老師,一次課45分鐘,600元。”僅這一項一年就6萬多元,而曉琳的爸爸認為價錢“很合算”,“這個檔次的老師一般一節課都要上千元,我們是托朋友找的,是熟人的照顧價。”重金請老師上課是為了保住孩子在學校的金帆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手的地位,“樂團競爭很激烈,水平不行或者狀態不好很快就會被別人替代。”而“金帆”的招牌多年來是爭取高考藝術特長加分的敲門磚。 另外一項大額支出是暑假的出國比賽。“每年暑假樂團都要出國表演,一次十多天,將近3萬元,今年是第三次了。如果不去的話,有可能因為不參加演出而被樂團勸退。”曉琳表示,絕大多數團員每次都報名積極參加。 再加上每次上課打車、逢年過節給老師送禮物、定做演出服等費用,一年將近10萬元的支出相當于這個工薪家庭年收入的一半,“我媽媽是老師,幾乎就沒休息過周末,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在機構兼職或者做家教,有時候生病也不能休息,我不想讓她這么累。”曉琳神色黯然地說。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保定曲陽為縣教育局頒發高考資金80.3萬元
·高考改革方案出臺 過半受訪網友支持文理不分科
·2017年分類考試將成為高職錄取主渠道
·家長為女兒特長生之路10年投80萬 擔憂取消加分
·安徽高考改革尚處調研階段 暫時不會公布方案
|